二十四節氣一一中國 第五大發明

[中國符號漫談]

今天的我們生活在一個現代化的環境中,我們按照日歷計算年齡,按照星期工作和娛樂,按照時鐘安排作息,一切都有條不紊地進行。想象一下,如果沒有歷法,沒有星期,沒有時間會怎樣?那一定是一團混亂!幾千年前的古人們就是在混亂中生存的。

沒有時間,最大的問題可能是農作物種植,誤了種植期,直接導致減產或絕收,那可是會影響到部族生存的!于是,先人們通過長期觀察,依照月亮圓缺規律制定出月亮歷法(陰歷),再通過長期觀察與實踐,依照太陽與氣候的規律制定出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古人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提煉出來的農事歷法。商朝時只有四個節氣;周朝時發展到了八個;秦漢年間才完整提出二十四節氣。從此,生活在中華大地特別是中原地區的人們依照二十四節氣安排生產與生活,一直延續到近代。

關于農歷的閏月,很多年輕人都弄不清楚,簡單說來就是“太陽歷”和“月亮歷”的差別。陽歷的一年約是365天,農歷的一年約是354天,如果不在農歷中加上閏月,那么,農歷紀年與實際的物候氣象就越差越遠。先人們為什么依照月亮而不是太陽來制定歷法呢?答案很簡單,觀察月亮比觀察太陽容易得多!

當現代人審視二十四節氣時發現,二十四節氣在農歷中的日期是不固定的,但在陽歷中反而相對固定,這讓我們悟到,二十四節氣的制定,反倒不是依照月亮而是依照物候氣象規律制定的,因而它更加合乎實際,也就對實際生活生產更具有指導性。

千百年來,我們這個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國家的百姓們依照二十四節氣生活,并根據當地的物候狀況,創造了許多童謠。

立春:東風解凍魚上冰:雨水:草木萌動鴻雁來

驚蟄:輕雷隱隱桃始華:春分:芽茶播種燕飛舞

清明:細雨放飛柳飄絮:谷雨:雨生百谷春盎然

立夏:桑棗灌溉遍地谷:小滿:蠶絲畜養麥起身

芒種:收割播種鷺助興;夏至:棉花現蕾照眼明

小暑:知了風輕汗如雨;大暑:驟雨孕育賞紅蓮……

節氣是節與氣的合稱,每月兩個節氣,月首的叫“節”,月中叫“氣”。相對于公歷,上半年的“節”在6日,“氣”在21日,下半年的“節”在8日,氣在23日(誤差在一兩天之間)。

二十四節氣分為四類。

表示寒來暑往變化的:

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象征溫度變化的:

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

反映降水量的:

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反應物候現象或農事活動的:

驚蟄、清明、小滿、芒種。

這種分類有的是從天文角度來劃分的,如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有的是反映了四季的開始,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白露、寒露、霜降三個節氣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結現象,實質上反映出氣溫逐漸下降的過程和程度。驚蟄、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現象。尤其是驚蟄,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蟄蟲的復蘇,來預示春天的回歸。

節氣命名的用詞也很講究,如用“立”表示一年四季中每一個季節的開始,用“至”表示夏天和冬天的極致;用“分”表示平分了春秋和晝夜長短相等。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等方面變化規律形成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在國際氣象界,這一時間認知體系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時代已經進入了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生活在都市的人們有了網絡和移動通訊的便利,早已不需要再用二十四節氣來指導生活。但它做為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瑰寶,我們仍為古代先人的智慧與創造力深感驕傲!?

? ? ? ? ? ? ? ? ? ? ? ? ? ? 惠靈頓雅風社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