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課6
大腦中的圖書館需要打掃
——知識體系管理
最后一節,有三點內容:知識管理總概、執行步驟、總結
#一個驚喜Serendipity #
開始學習認知科學方法論之前,看到介紹說音頻8.5個小時,心想也沒有多少,每天一節課,看我一周拿下!誰知道這打臉的節奏來得如此快,第一節反復聽,三天寫了兩篇文章這才感覺到把里面的概念弄明白了。第一天黑線之后,我就在考慮要不要拉長我所謂的6天完成計劃?行動總是走在意識之前,等我反應上來的時候已經在計劃里把時間放長到10天,9月26日-10月5日,恰好十天。
這是我第一次模擬成功!在做事情之前,現在腦子預演一遍中間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確認一個更優方案再執行,這是最小MVP,在課程本身學習上我居然得到了一次相對成功的預演。為自己開心!
制定計劃是線性的,但是完成計劃是需要曲線前進的,雖然我們都知道:兩點之間線段最短,可是人生有時候就非要經歷一下曲線的波折最后才能到達終點,而這中間的時間成本、精力成本、意外成本都需要計算進去,就算不知道那是什么也要預留空間。否則,只會不斷壓榨自己,最后最低效完成甚至草草了事。
#知識管理總概#
1知識管理為什么這么重要?
刷新了知識分類的概念。知識應該如何分類?這個問題放在以前問我,我一定一記白眼覺得問問題的人腦袋是不是被門擠了,從小到大一路學到現在居然還問怎么分類,自然是按照語數外史地生啊!誰知道這樣的“學科分類”只是符合了人的直觀印象,對人的記憶和內化卻起不到效果呢?
“School”在古希臘語中的意思是——閑暇,過去上學都是貴族教育,普通人要填飽肚子,哪有時間讀書?這我知道啊!所以那時候更多的是哲學、文學方面內容的輸出啊!
后來的教育變成了工業化教育,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們通過參與社會化分工獲得工作。這個我知道啊!正因為這樣才細分了各種工種,有了所謂的技術專業啊,在過去的這些年就是這樣的呀!
所以,現在社會我們要做的就是重新做知識管理,提高現有知識的利用率,也就是流行的“斜杠青年”,也是未來對人的一個要求,不再是過去那樣有一技之長就能走遍天下,而是對人的整體有了更高的要求!人在確保了溫飽之后,追求的是更有品味的生活和一體化審美,只是現在還有大面積的人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覺醒的人已經走在這條路上,沉睡的人依然抱著過去的觀念。
做自己的知識管理就變得越來越迫切了,這是一個正在發生的變化、正在到來的現實!
要走出現在的誤區,就要去追究教育的根源和發展過程,看到過去的優劣勢和一路走來的演進,才能更好的預知未來,作現下的改變,甚至發揮更大的作用。
#執行步驟#
兩張思維導圖:1知識體系,2萬物疑問。
執行階段:分類-剔除-固化-融通
【分類】
知識管理本身是為了提高我們在應用知識到現實中的效率,處理現實和思想的關系,這中間的操作是三重心智加工。所以,如果我們在輸入階段或者在管理知識體系的時候,采用符合三重心智加工的流程,那豈不就是能夠提高效率、節省時間?
上一節科學學習方法的時候,學習環節:讀取-編碼-應用-迭代,看到這個流程我就在感慨,這真的很像是電腦在編碼程序,或者說程序員在重組程序和代碼時候的流程,沒想到真正在應用的時候還真是選擇了這樣的模式。
三重心智加工之中,自主心智只有刻意訓練,沒有捷徑,看起來好說話作用大的算法心智中,有兩元大將:晶體智力和流體智力。可以有這樣的遷移:
晶體智力-陳述性知識-心理表征-數據結構-知識
流體智力-程序性知識-計算-算法-思維
看起來也是蠻不錯的!而搭建知識框架基礎就有了:
知識(陳述性知識)、技能(自動化技能)、思維(程序性知識)
【剔除】
簡單、預測的原則
【固化】
刻意練習,MVP+根據地策略
【融通】
提問式融合,其實就是前面講的自我生成。
不過關于提問,有個關鍵技巧——批量解決問題,也就是說好的問題是能夠帶來解決多個問題的解決方案的,現象層面的問題做不到這點,但是規律性的問題可以。怎么提出規律型問題,這是個值得思考的事情。
一點亮
#結語#
這系列課程的價值是什么?
十天的學習,用了課程時長(8.5小時)的3.5倍時間(30小時),完成了從初次-理解-思考-內化-輸出-應用-反思-迭代的過程,當然,最后三部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目前剛走出一小步。
1刷新理解:誤區和茫然感。
找到了自己的無知、盲目的根源:全知遮蔽。三年前關閉了所有對外接口,最近這幾年很少更新甚至主動迭代自己已有的認知,關閉接口我是無意識的,但是我想重新打磨接口卻一直沒有找到突破口,現在能在短時間突破,醍醐灌頂。這不得不說是一件幸事,除了個人努力以外,認知科學方法論的千絲萬縷的內容也讓我大開眼界。
還記得那個比喻,騎自行車和開車,不僅僅是工具升級,技能也隨之大改變,所以不是外在變了我們隨之改變,而是外在已經徹底變了,我應該啟用新的應對方案、技能和工具,而非一直在考慮如何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更新,那是行不通的。這一點在我的工作上體現出來的效果會更明顯,也是我一直很累卻不見成效最重要的地方。
2意外解決了很多情緒上糾結的問題。
重新認識記憶、三重心智加工和大腦結構,對我意義重大。很長一段時間我很容易陷在某種情緒中,然后用各種理由麻痹自己阻礙自己站起來,或者我應該把這些稱為——成長的傷疤。因為不再對外開放接口、沒有認知迭代,我覺得世界的大門都已經關閉了,就算我現在如何努力已經不能改變現有狀態了,所以雖然一直在努力成長,但總有些消極懈怠的情緒。
但在真正意義上重新認識了大腦、大腦功能、尤其是記憶是如何發生并影響人、三重心智是如何在我們每一天改變我們的生命軌跡的,我意識到:大腦都是可以改變的,為什么我不行?我開始重新感受到力量,那是一種不和別人比較,而知和昨天的自己作對的——這一長時間我想要讓自己去完成卻從未成功的事情。
尤其是看了《頭腦特工隊》,里面有一個細節,從出生開始就擁有了5種情緒,但是每一次只有一種情緒在操控臺上控制情緒的發生和事情進展,發生了一系列事情之后,操作臺被擴充了,每種情緒都有了自己的控制面板,而這時候開始主人公的情緒也變得復雜起來。我的眼淚不知道怎么回事,一直在掉下來。大約是現在自己無比復雜,不能用簡單的詞語來形容的心情就是這樣的感覺,而存儲的情緒記憶球是彩色的,不再是單一顏色了,不見得是一件壞事。
3明確了個人成長、職業發展方向。
因為對核心拼圖上的概念模糊,導致核心概念周邊拼圖搖搖欲墜,每當有外界評判、異樣的眼神,就開始懷疑核心板塊,所以長時間以來都在不斷重組核心拼圖,以至于大多都是零散沒有體系的認知,更沒有形成個人知識網絡,反而顯得自己凌亂且沒有方向。
受外界影響特別大這件事,我想了很多辦法沒有辦法解決,但實際就是一個概念——工具主義。這個世界什么是對錯真假呢?重力是假想的,錢是紙印的,對物質世界人是只能理解可以被自己理解的部分的,未知的太多了啊,怪不得喬布斯說:求知若渴,虛懷若愚。
了解世界越多,越覺得謙遜無知,原來是因為我們知道的全是假的,只是用來解釋和理解世界的,自以為自己知道很多,這種感覺在知道以后甚至有點絕望。但卻讓我成功擺脫了曾經的束縛,重新審視自己的核心拼圖,重組自己的知識體系。
4更理性客觀看待問題
接觸了曾經以為是各種“高冷”的詞匯,原以為是天馬行空的概念,現在回頭看才知道不過是重新迭代后的組塊,也就是升級。只是以前的升級是軟件升級,這次竟然可以給自己硬件升級,我想說:這樣的機會,人生多來一點吧!
因為能夠把自己現在所了解的各領域知識做一個大融通,然后再單獨把它們拿出來,已經是質的飛躍了,目前能夠融合的領域:商業、認知、心理學、管理、古典音樂、寫作,在未來的路上希望不斷升級自己的CPU,以便能夠帶起更多的軟件硬件。
因為拓展到了更多的領域,個人的包容性就變強。看待問題有了多角度之后,開始學者理解身邊處在不同階段、不同水平的人,看清對方沒有邏輯之后考慮把自己摘出來還是開啟虛擬機,大部分沒有深交、甚至沒有關系的人,還是直接從系統里“剔除”。想起笑來老師說,不要在不值得的人身上浪費時間,我總是在自己還沒跳出系統的時候就讓情緒占上風。
以后要記得,系統之內是常識,跳出系統是見識,見識比常識重要!敲敲腦門,這是很重要!
這十天已經有一部分轉化為行動了,在未來我想做更多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