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喜歡讀書,也喜歡行走。在讀書的時候,心里是平靜中帶些欣喜的;在行走的時候,尤其是一個人的行走,身體雖累但心里也是帶著欣喜的。這兩件事情有相似之處,都有收獲,都會心下歡喜。恰如于丹所言:“讀萬卷書是向內(nèi)滋養(yǎng)精神,行萬里路則是向外拓展視野。一個人有多大的視野,就能夠滋養(yǎng)多大的胸懷。”我在讀書或行走這樣的事情中有收獲,擴大了我的視野,滋養(yǎng)了我的精神,就算不虛此行了。
北京,是我通過不同的書里的描寫先有了初步的認識的。這些年不止一次因公因私去過北京,每次去北京,我總不忘抽時間去走一走那些胡同。因為,很多寫北京的書里,都避免不了北京的胡同。比如老舍的《四世同堂》《茶館》《駱駝祥子》等很多作品,都離不開北京的胡同這個生活環(huán)境,再比如林海音懷念小時候的北平生活的作品《城南舊事》,其人物主要活動場景也是北京胡同。
某年春節(jié)過后陪同學生去參加北京大學組織的冬令營活動,在日常行程之外,我抽出一些時間自行游走了一番。主要去了兩處胡同密集的地方——前門大柵欄和南鑼鼓巷。
二
在前門大柵欄附近的胡同穿行時,我見到幾間鋪子在以很低的價格處理貨物。一位身材高大的老者,做了很多年毛呢大衣,現(xiàn)在墻上掛著正待處理的衣服,以往賣上千的,現(xiàn)在幾百出手,說是過陣子這里都要拆了,他沒別的地方存貨,只能處理。還有一位老人,狹窄如小小穿堂的半間屋,是他本人住了幾十年的地方,里面有一張小小的床,其余的空間擺滿了各種他收購來的古董玩意,也是在降價出售,我雖不懂,卻也在里面逗留了一會,邊聽他講解邊鑒賞了一番。臨走前我還抱歉沒能買下件東西,他說不買不要緊,要不是因為將要到來的拆遷,很多東西他都不舍得賣,但他除了這半間屋,沒別的地方能去,東西以后恐怕要半賣半送還不見得能找到好去處。
我遇到的這兩位老者極為真誠,我不會認為他們是為了推銷東西而騙我,我相信他們真的也有許多不得已。外地人看著熱鬧的背后,還有這樣的無奈存在。
轉(zhuǎn)著轉(zhuǎn)著,聞到一股酒香,抬頭看到一個小小的招牌——“門框二鍋頭酒”。
拐進店里,看到一位五六十歲的老人微笑著坐在馬扎上。仍是狹小的半間屋,但下午的陽光從西窗照進來,感覺很溫暖。靠著三面墻都是酒柜,上面陳列著大大小小的玻璃罐、陶甕,里面裝的都是老人家自制的各種藥酒、果酒。嗅了嗅香味,我贊嘆了一聲。考慮到一個人背著小包,還想行走更多的地方,不便買太沉的東西,我便問不買酒的話可不可以拍照,他說完全可以。于是,我的手機里也有了一位老人坐擁他的“王城”的畫面。照片中的他,穿著青色中式褂,面帶微笑,使周圍的酒罐都有了靈氣。
還有鮮魚口美食街,能吃到各種特色小吃,如北京特色炒肝,羊雜,鹵煮火燒等。
三
后來,我又在某個下午的行程結(jié)束之后去了南鑼鼓巷。南鑼鼓巷是南北走向,長約800米,東西各有8條胡同整齊排列著,從南向北,西面的8條胡同是福祥胡同、蓑衣胡同、雨兒胡同、帽兒胡同、景陽胡同、沙井胡同、黑芝麻胡同、前鼓樓苑胡同;東邊的8條胡同是炒豆胡同、板廠胡同、東棉花胡同、北兵馬司胡同、秦老胡同、前圓恩寺胡同、后圓恩寺胡同、菊兒胡同。限于時間,這次我沒敢深入去走上一走,只是由南向北穿著主巷逛了一番。
而南鑼鼓巷吸引住我的,除了古色古香的胡同建筑、房屋特色,還有藏在胡同里的各色小店。別管價格是否超出了正常的商品價格,單是其豐富多樣,有吃的,有玩的,有用的,有賞的,已足以吸引許多中外游客到這里探訪求索。在南鑼鼓巷,我除了吃到了美味的港式牛雜外,還淘到了一些心儀的東西:咖啡色雕鏤熏香爐和圓錐體的香料,黃花梨手把件和茶托,六式花草茶……
逛累了的時候,在帽兒胡同附近,我看到有一咖啡店招牌,循著箭頭往胡同里走了一小段,發(fā)現(xiàn)是一家古玩店,傍著古玩店更為幽深的一個小門,推門進去,才是咖啡館。發(fā)現(xiàn)空位便坐下來直接點了意式濃縮想提提神繼續(xù)逛,點完后才張望了一下,發(fā)現(xiàn)三三兩兩相聚坐談的竟然都是外國年輕人。后來又來了一撥小老外,找不到空座,又不好意思坐我對面,便把我對面的沙發(fā)轉(zhuǎn)到另一面對著他們的同胞去了。我也不好久坐,喝完咖啡便趕緊給他們騰空了,不然以我的咖啡癮,倒是可以再要一杯其他花式的品上一番。在這條巷子里,類似這樣的咖啡小店還有很多。
四
長長的巷子里,有各式各樣的特色小賣店,有各種風格的咖啡館和酒吧,有各色小吃店。也有好幾家年輕人喜歡的美甲或刺青店。而我此次逛南鑼鼓巷最大的收獲,另外一個角度來說是損失的,便是刺青了。
我從咖啡館出來繼續(xù)逛悠,在帽兒胡同口看到了上面豎著的一張店牌——武藝刺青,做美甲的女店主見我打聽刺青,她向小小的樓梯指了一下,上面一層才是刺青店。后來方知這是小兩口開的夫妻店。男店主正與另一個結(jié)了滿頭小辮的異域青年說話,兩個人的手腕上露出的部分能夠看出都有龍之類的文身。正在閑聊的小辮子忙起身走了,怕打擾店主的生意。我之所以想一探究竟,是因為多年來對刺青的好奇心在作怪。一直以來,我都想把哪怕只是小小的一朵梅花文在身上,或脖頸處,或手腕處,或腳腕處。但以前只是偶爾一想罷了,終是不敢。畢竟《孝經(jīng)》有云:“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我若做了文身,豈不是不孝?花了錢還要破壞自己的身體,不就是受損了么?
猶豫中還是進去咨詢了。店主是一個小青年,他看我已不是叛逆小青年了,便提議先為我在手腕上畫一畫,如果不想做也沒什么。在我的要求下,他畫了一枝梅:黑色的枝干,紅色的梅花,一朵盛開的,兩三點含苞待放的,還點了黃色的花蕊。畫完后我越看越喜歡,問明價格又還了價后狠了狠心,讓他給我文上了。用的是可以吸取顏料的空心電針管,一直以為會很疼,但真刺的時候也只不過是麻酥酥微疼的感覺。在刺的過程中,看著學美術(shù)出身的一臉專注的店主像是在做一件藝術(shù)品似的,我問他:像我這個年齡的顧客有嗎?他老實說沒見過,一般都是小青年玩這個。我感慨了一句:唉,我就瘋狂一回吧,再不實現(xiàn)我曾經(jīng)的這個想法的話,我就老了。他竟然接了一句:其實你現(xiàn)在做刺青正是時候,手腕上比年輕時有肉,不容易刺到毛細血管。敢情拐著彎說我胖呢。
前后大約用了二三十分鐘,刺青結(jié)束后,我才發(fā)現(xiàn)快要錯過回賓館的末班地鐵了,便匆忙付錢離去。到那時,那條南鑼鼓巷我才逛了一少半。
后來在臨離開北京前的那個下午,還是又趕去把余下的南鑼鼓巷走完了。雖行色匆匆,收獲不如那天晚上多;不過白天看南鑼鼓巷,其建筑風格,雕漆顏色,看得倒更為清楚。與那天晚上感受到的南鑼鼓巷的夜晚的光影聲色之魅相比,這一次的行走心思不放在淘貨上了,反而真正感受到了南鑼鼓巷的原色之美。與前門商業(yè)街許多大門大店的繁華不同,南鑼鼓巷更多體現(xiàn)的是精致小巧之美。
五
當然,除了這些地方,我也深入去走了走老北京人的生活之巷。從那些或大或小的門前經(jīng)過,我觀察著各個門臉,想象著這里曾經(jīng)發(fā)生過的或正在發(fā)生著的會有什么樣的故事;有時候也會有些意外的收獲,雖不是攝影發(fā)燒友,也會拿起手機拍下一些畫面,所拍照片也談不上技術(shù),只是出于對眼前事物的欣喜發(fā)現(xiàn)。
但我看到的,更多還是狹窄與不便。東西沒處放,堆放在門前窗下,讓狹窄的胡同更狹窄。家里沒有衛(wèi)生間的空間,只能用公共廁所;來拉生活垃圾的車來了,你得側(cè)身躲過:生活其間的人,在逼仄的空間里,過著起承轉(zhuǎn)合的生活。我也想過他們是否滿足于此,是否有很多無奈與不便。從市值上來看,如果能在北京繁華地帶擁有哪怕一間屋,也是坐擁百萬的人了,但不知道他們的幸福指數(shù)有多少。或許,是我想多了罷。他們的臉上是平靜的神色,不焦不躁;遇見人便駐足閑聊一番;看見我這個背包行走的陌生人經(jīng)過也會報以微笑。
相信下次去北京,我還會去走更多的巷子,還會發(fā)現(xiàn)更多我意料之外的驚喜,還會有更多的收獲。
六
從北京回來后,我又去找出林海音的《城南舊事》進行重讀,與年少時讀完全有了不同的感受。我對書中人物生活的主要活動場景——胡同,又有了新的理解;對其中許多或早或晚離開了“我”的人物,有了新的感情;有些章節(jié),甚至讓我多了年少時不曾有過的淚水。
由此想來,很多年輕時讀的經(jīng)典,比如《平凡的世界》,比如《紅樓夢》,我們到了中年之后,都有重讀的必要,那種理解與感悟都會更為深刻,收獲也會有別樣的不同。
每個城市,每處鄉(xiāng)野,都有自己的魅力。我的心愿是去更多的地方自由行走,充分發(fā)現(xiàn)。有人如我這樣的,時常會抱怨沒有時間。無論是讀書還是行走,時間,是你想給它才會有的;不想給,你便什么也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