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讀書4:為什么是《奶蜜鹽》

父母愛其子,則為之計深遠。普天之下,沒有不愛自己孩子的父母。但如何給予孩子最好的愛,卻不是每位父母都懂并能做得到的事。身兼一群孩子的老師與一個孩子的媽媽的數年時間里,我也逐漸意識到父母正確的教育理念、合適的方式方法對于一個孩子無論是生理上還是心理上的成長有多重要。

迫于實際的壓力以及自己內心渴望改變的意愿越來越強,我開始接觸與閱讀一些育兒類書籍。從國內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關鍵期關鍵幫助》到國外的《卡爾·威特的教育》《蒙臺梭利的教育》《斯托夫人的教育》以及樊登讀書APP里大受追捧的《正面管教》《不吼不叫》等,直到我遇見由生命化教育專家、教育學者張文質老師的《奶蜜鹽——家庭教育第一定律》這本書,我才暫時停下搜尋的步履,把它放在了自己睡前枕邊書的位置。


圖片發自《奶蜜鹽》

從一見鐘情到入腦入心

與《奶蜜鹽》的結緣,要從前年暑假的第三屆全國教師公益研修夏令營也就是大家都熟知的“教育行走”說起。在廈門英才學校的學生宿舍里,與我同居一室的來自江西撫州的劉宇娟老師,隨身帶著一本書就是《奶蜜鹽》。雖然是第一次參加教育行走的活動,但對活動發起人之一也就是該書的作者張文質老師我早有耳聞,也讀過他的其他著作如《教師的微革命》《生命的見證》等。之前還以為他只是從事教師成長研究,原來兒童生命化教育也是他一直在傾心投入的專業命題。

從宇娟手里借來之后,我利用午休時間翻開了這本《奶蜜鹽》。總覺得書名怪怪的,也很好奇這三種生活中的常見物質怎么可以組合在一起,變成一個新的詞匯。看完封面、序言后,我才明白,此三者要分開來讀與解。

“奶”最淺顯最直接的意思是母親的奶水。它更深刻的意味,指的是以母親為核心的充滿溫暖、充分照料的生活環境。“蜜”是指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把鼓勵、贊賞這些甜蜜的情感支持方式,變成家庭中最重要的互動方式。“鹽”最為核心的東西有三個方面:第一,鹽既是世上最尋常又最不可缺的食物,同時它還是一個人堅毅、勇敢與有責任心等優異品質的象征。第二,“鹽”意味著生命的現實感,它體現在,一個人無論在什么樣的環境里,接受什么樣的任務,有什么樣的困難,都有面對現實去承擔、去接受的能力,從而在錘煉中成長,而不是回避、逃避和退縮。第三,它指向生命的自由度,包括心靈的開放、從容,精神方面的信念、追求,一個人無論在什么樣的環境里,都有精神的追求。

許是自己也一直追求精神大于物質,看到書中這樣的表述,我立馬對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愛不釋手。但因為活動安排得比較緊湊,在廈門的三天時間里,我并沒能看完這本書的全部,大約讀到一半的樣子。只好把對它的喜歡與眷戀留在了心里。


從一人細品到十人傳閱

時間一晃而過,轉眼就到了第二年。我沒想到會有幸運突然降臨。或許是為了擴大《奶蜜鹽》的傳播與影響,有一天,橘林教育研究院的公眾號里推出了一則“評論處留言點贊參與抽獎贈書”的活動。

既驚又喜,我第一時間把鏈接轉發在了自己任教的班級家長群,并號召大家踴躍為我的評論點贊。按照活動規則,如果點贊超過50我就可以參與抽獎,如果抽中,獎品會是十本《奶蜜鹽》。試問,我一個人想要十本同樣的書干什么?其實我是想把它們送給家長!我想要每一個家長都來認真閱讀這本書,認真對照并改善自己。

遺憾的是,直到活動日期截止,參與評論的人都沒有達到抽獎人數,后臺最終給我寄來了一本有張文質老師親筆簽名的《奶蜜鹽》。已然感激,我即刻如饑似渴地從第一頁開始認真讀起來。

是時候說說我為什么對這本書情有獨鐘了。區別于許多教大家如何養成孩子某種習慣、達成某種技能的書不同,《奶蜜鹽》所倡導的是關照兒童心靈,從孩子的精神生命出發,給予愛和教育。正如書中所寫:今天的家庭教育,更多關注孩子如何適應社會現實,如何才有更好的生活和工作,如何才能成功等,真正的精神自由度,在家庭教育中很少談到了。家庭教育解決的都是“看得見”的現實問題,而孩子生命存在的價值卻無人關注,這是今天中國社會最大的困境之一。如果沒有夢想的照耀,人就容易趨向功利和勢利,更容易被“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價值觀左右。我們要回到生命發展本身來看待孩子的成長,需要用長遠的眼光來看待孩子的人生,而不是僅僅在具體的學習成績上斤斤計較。

正是我所面臨地現實困境,正是我所思索的人生問題。不止是我,我覺得我班上的每一位家長都應該來讀一讀這本書,認同這樣的觀點。當雙方思想達至一致,我想我們的家校合作也會更為融洽與和諧。

想得到就能做得到。我在班級家長群里發布了通知,又拿出了廈門英才學校上次贈送的寫有“愛?創造”的藍色布袋,不大不小,剛好裝得下一本書。漂流書袋由此誕生。根據家長在通知后的報名接龍,我把書袋在班上交給相對應的孩子,并叮囑他(她)跟媽媽說:四天后要歸還哦,提醒媽媽好好看,有感受可以與老師分享。

聽聞爸爸媽媽也要讀書,孩子們很是驚訝,比干什么都興奮,捧著書袋如獲珍寶。其實在我們班,迫于生計,大部分的家長都是日夜兩班一族,連陪伴孩子的時間都少之又少,哪有功夫讀書。最終,有十名家長參與了這次的《奶蜜鹽》傳閱共讀活動。他們是:舒靜雯媽媽、余詩琪媽媽、周炫靚媽媽、黃安業媽媽、毛思語媽媽、李懷熙媽媽、林致遠爸爸、林致遠媽媽、邱曉穎媽媽、朱美璇媽媽。其中林致遠爸爸還特意為林致遠媽媽網購了這本書,好讓她有足夠的時間慢慢讀。李懷熙媽媽、朱美璇媽媽、毛思語媽媽都在共讀群里發來了自己的感受文字,邱曉穎告訴我說媽媽在家讀書時還做了筆記。

圖片發自小打卡App

從捧讀書籍到建群共聽

從幾位家長的反饋以及我個人的閱讀過程中,我的認知也開始不斷更新。每個人都有兩個童年,一個是自己親身經歷的童年,一個是陪伴自己孩子成長的童年。而“童年的問題是人一生的問題,一個人得的病,病根若是在童年,恰恰是最難醫治的。”反思平日里對待兒子的教育方式的同時,我也不斷地回望與審視著自己的童年,然后發現:當下的我,身上真的留存有曾經某些事件的影響與折射。想要改變自己,我首先還得要與過去的自己和解。所以,這本書既是在教我做父母,也是在讓我療愈自己。

都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多年的思維已經定型,想要改變談何容易。很多時候,書中的理念雖然已經入腦入心,但在實際操作中總容易被各種情緒控制,一不小心就會打回原形。書中所說的案例幾乎也會再次重演,讀書時的體悟和決心便被拋到九霄云外,而冷靜下來后又會陷入自責與愧疚。怎樣才能使自己不斷地被刺激、被提醒?而不是一切都知道了卻偏偏做不到?

每遇困難,總有貴人相助。12月25日,在全國《奶蜜鹽》共讀聯盟盟主李曉霞老師的提議與幫助下,我建立了屬于自己的《奶蜜鹽》共讀群,并邀請了身邊的一些同事、朋友、家長近50人進入群中。李曉霞老師也應邀加入并將群名稱改為了132《奶蜜鹽》共讀群,我猜這應該就是全國第132個共同學習《奶蜜鹽》的微信群了。

在我講明學習規則之后,群里的成員又分別拉入了各自的朋友,一夜之間,群內總人數就達到了140。通過小程序中的小打卡App,我開始了《奶蜜鹽》每日一關的解鎖學習。在未晚老師的朗讀中,全書內容共分為了51關,每聽完一天的內容必須發表文字日記視為打卡成功。然后才可以第二天繼續收聽下一關。這也是我在繼《教育的勇氣》之后又一次參與小打卡共讀共聽學習活動。許多家長可能是第一次接觸這種學習模式,不少人問我哪里可以買到紙質書,想直接讀書,切身感受。也有家長與我互動,有人點贊我的打卡日記外,也有人給我私發來消息咨詢問題。可見,關于做父母,我們真的還有許多不足、不懂、不會的地方,亟待彌補。

看完了一本書,又每天都來聽一聽、想一想,就好像有位真誠的朋友一直在身旁提醒著自己,該怎樣做,不該怎樣做。何其有幸!轉眼到了今年的2月13日,我在小打卡中解鎖完成了《奶蜜鹽》51關的全部主題內容。淡淡的不舍,深深的觸動。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每一天打卡完成后跳出來的所有名句中,我最喜歡的莫過于這一句了。每一次的學習,無論以怎樣的方式,無論最終取得了怎樣的結果,我都始終相信:那些打動過我們心靈的內容,也一定會慢慢地滲入到我們的言行。做父母的途中,我們可以原諒自己走過錯路,但只要懂得知錯、改錯,就不算枉活。

圖片發自小打卡App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