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宋時期,學術上造詣最深、影響最大的是朱熹。明朝的王陽明我們都比較熟悉,要知道,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正是在朱熹哲學基礎上的突破。
朱熹作為一個偉大的教育家,祥神就來說下朱熹的治學方法:
1、循序漸進
“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字得其訓,句索其旨,未得于前則不敢求其后,未道乎此則不敢志乎彼。先須熟讀,傷感語錄,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有人覺得讀書的過程好比如是登山,其實我更覺得讀書的過程就是攀巖的過程,有攀巖經歷的朋友都清楚,每一步都要踩的踏實,才能爬的越高。
大部分的人都背過古詩,有些人犯了一種毛病:不求甚解,盡管能背誦能默寫,然而沒有把每個字都摳得清楚,在寫文章應用的時候就難以貼切,應用自如。
2、熟讀精思
“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義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爾。”
讀書必須講究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林語堂在《英文學習法》中說:“背誦法有活法與死法之別,鸚鵡能言的背法是無認識而無用的。正當的背誦應與體會同為一事,再閉書再體會、再嘗試,這是正當的背誦方法。”大抵來說,就是用心去體會和思考。
3、切己體察
“虛心涵泳,切己體察。”
在《暗時間》一書中,提到創造回憶的方法里講到,讀書一要設身處地,二要比較自己的經歷。譬如讀一本史書,可以設想自己和歷史里的人物談笑風聲。
其實書本也是一面鏡子,從鏡子中我們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而過往的經歷,借助書本可以反思得到一些經驗,從中得到啟發。
另外,在讀書的過程中,也可以時刻問:如何運用這些理論?將這個變成本能,因為知識和技能的比例不能失調。以唯物辯證法的觀點來看,感性的認識不能離開理性的認識,二者需要均衡。
4、著緊用力
“寬著期限,緊著課程”、“用一日之功,便有一日之效”。
讀書須要譬如猛將用兵,須要鏖站一陣。讀書須要每日持恒,按照計劃設定每日讀書的課程以及每日讀多少章節,目標具體化之后,每日就按部就班地執行下去。
5、居敬持志
“讀書之法,莫貴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則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此不易之理也。”
老莊曾說過,“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這出自《莊子·養生主》。庖丁之所以可以解牛,其一在于經過反復實踐,掌握了事物的客觀規律,做事得心應手,運用自如。其二也在于庖丁專一,故而可以解千牛。
因而,讀書都需要確立志向,基于這個志向而讀書,每天都會有所收獲。
6、須教有疑
“讀書始讀,未知有疑。其次則漸漸有疑。”
盡信書不如無書,這是須教有疑的第一層意思。馬謖和趙括就是死讀兵書,盡信書,下場好像都不怎么樣。
第二層意思,學貴有疑,不疑不進。讀書的過程,也是解答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都需要有創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
其實,讀書提問題可以說也是一個創新的過程,建議可以使用一個本子,讀的過程中有所疑問的問題都可以記錄下來,并且不斷地求知,找到答案,這也可以激發我們繼續研究和學習。如果我們被一兩個問題所困擾,好奇心驅使下,會推動一個人不斷地學習和求知。有些人不喜歡讀書,當你被幾個問題折騰的時候,相信就會翻開一本又一本書,讀書就將成為生活的習慣。
借用蘇格拉底的一句話,未經思索的人生是不值得一過的。
公眾號:讀書方法論,專注于心理學和教育學,分享讀書總結筆記,高效學習方法、思維方法、記憶方法。獲得3本高效學習方法電子書,可在公眾號回復關鍵詞:學習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