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飯過后,和女兒聊天。
我忽然問她:“你長大了,還要媽媽嗎?”
女兒:“要啊。”
我:“我老了呢?”
女兒:“老了,去看病。”
我:“你陪我去嗎?”
女兒:“不陪,你自己去。”
問著問著我忽然心頭一酸,眼淚要掉出來了。雖然不到3歲的女兒并不理解長大是什么、老又是什么,聽到她的回答我卻有些落寞。
現在的她很依戀我,早上睡眼惺忪就叫“媽媽”,我應一聲,她又繼續睡去。如果沒應她,立馬就要下床去找我,不管爸爸怎么哄勸,都沒用,直到找到我為止。
一看到我,“媽媽你去哪里了,我找不到你,我都傷心了。”
……
孩子真正依賴我們也就短短的5、6年,等他們長大有自己的朋友,有自己的思想天地了,
會越嫌棄我們不理解他的世界,跟不上他的步伐吧。
會嫌棄爸爸不年輕帥氣、媽媽不美麗漂亮吧。
會嫌棄我們思想老舊、不夠新潮吧。
會嫌棄我們步履蹣跚吧……
雖然現在而立之年的我,沒有想過老了會怎么樣,可仍隱隱的擔心孩子長大離開我的懷抱時,我會不會失落、會不會黯然傷神。
回想起自己從上學、畢業、工作這一路走來,每次從家走的時候,爸媽并沒有說過過多不舍的話,一直支持我們在外謀生計、在外打拼。
我們也習慣了回到家看到他們熟悉的身影、聽著熟悉的話語、吃著熟悉的飯菜……并沒有覺得有什么不同。
也許,對于父母來說,意義不一樣。他們守在家里,站在原地 等我們回來,希望我們回去陪伴他們、聽他們說說家常,陪他們買買菜、散散步。
他們需要我們,又從不打擾我們,只是那樣靜靜的看著、等著……
紀伯倫說: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于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邊,卻并不屬于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于明天,屬于你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
我們和父母和孩子都是互相獨立的個體,我們相互依賴又各自獨立,我們彼此遙望、默默守候。始終是對方心靈的港灣、情感的歸宿……
珍惜和孩子親密相處的這短短幾年,因為轉眼間他們就要展開翅膀、飛向天空了。
珍惜每次和父母的團聚,因為你可能要飛很久才會回來歇息一下。
家人、親情,永遠暖暖的藏在心間……
2017.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