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也許可以從“助人為樂”開始

萬科有個傳奇股東,劉元生先生。1988年,劉元生以360萬人民幣拿下360萬股萬科股票,迄今沒有動過……以2016年6月27日的市值2697億計算,劉元生的萬科資產賬面財富大約為27億人民幣--相當于28年,750倍!(其實,這還沒算上另外一個事實:進入2016年,萬科的市值縮水了不少呢……)

這是個典型的投資成功的榜樣。

雷鋒,雖然在年僅20歲的時候,就不幸犧牲,他的名字,卻已經成了中國人心里“助人為樂”的同義詞。一有好人好事,人們馬上就會說這是發揚“雷鋒精神”。

現在,我要說,劉元生和雷鋒,其實是同一類人。

事實上,“助人為樂”,絕對可以算是一種另類的“投資”,同樣有所投入,也同樣有所回報。只不過,劉元生的投入和回報,都是可以量化的金錢和財富,而雷鋒的投入和回報,是一些不可量化的,比金錢和財富更加重要的東西。

慈善事業也算得上是“助人為樂”的一種形式,但在不同地域和文化當中,對它的解讀和認知是不同的。中華文化普遍認為,慈善就是單純的做好事兒,我捐了錢,捐了物,我自豪,我高興,就行了。但是在西方社會,對慈善的認知并不僅止于此。在西方人的觀念里,做慈善,就真真正正的是一種“投資”行為。在他們的眼里,金錢和實物投資,所求的回報是自然也是實際的金錢和實物,而慈善投資所求的回報則是看得見卻摸不著的“社會效應”。而孤兒院、希望小學這樣的機構,也確實讓我們的社會變得溫暖了很多,不是嗎?

其實很多人都知道,投資成功有一個非常“簡單”的策略,那就是做長線。但請注意,被股市套牢常年不動,可不能被稱為做長線,因為這是被迫的,這種后果恰恰是短線思維造成的。而能讓劉元生保持這種長線策略的,并不一定是他的高智商,而是他的好心態:這些錢,不論過去還是現在,只是自己資產的一部分而已,哪怕是真的賠了,也不會傷筋動骨,輸得起。反觀絕大多數股民,為什么心情隨著行情大起大落,從而不可能做長線投資呢?是因為他們投入的錢,一旦損失,就會對自己的生活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因為股票賠了想不開跳樓的例子比比皆是!

再來看看雷鋒同志,我相信,他能夠堅持那么多年不停地做好事,也是具有這種長線“投資”的智慧的。雷鋒在遇到有人需要幫助時,恐怕不會去糾結這事兒做還是不做,做了有什么好處,不做又有什么損失,他就是堅信,只要這樣一直做下去,這個社會、這個國家一定會越來越好。不得不說,雷鋒同志數十年前投入的“精神”至今仍在讓我們受益。

從這個角度來看,助人為樂根本不單單是一種道德品質,而是一種能力,一種能看到遠方,從而不計較眼前得失的能力。我相信,如果雷鋒同志能夠穿越到現在,也同樣有可能成為一個“投資”高手,因為他具備這種跳出當下選擇的局限,布局未來的能力。

在這里順便說一下,以后,大家再向慈善機構捐款捐物,一定要留意你的“愛心”的流向,因為這不僅是讓你“助人為樂”了,它還是一筆造福社會的長線投資。這樣一來,我相信像“中國紅十字會丑聞”這樣的事情,也會少一些。

最后回到主題,投資,是一種能力。而想要掌握這種能力,首先就要做到不計較眼前得失的長線思維,這當然并不是一天兩天能夠形成的。但是我相信,只要我們先養成一些助人為樂的小習慣(不一定是捐款捐物啊),讓自己的內心變得充實,也能通過這樣的體驗,慢慢形成這樣的能力。

原來,美好的東西都是相通的。

投資,也許可以先從助人為樂開始!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