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路小山
昨天在日更挑戰(zhàn)微信群,拋出了一個有趣的論題:假如有人很認真的對你說,我要離開地球,我要到火星上去,你會有什么反應?
單從題面而言,我可能會毫不猶豫地回一句:你腦袋瓦特了?
當然,題主而后又給出了一個你可能會給出另一種答案的人設:假如,問你的這個人,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宇航員呢?你又會有什么反應?
答案正如他所說定是毋庸置疑的。畢竟這是人類歷史已證明了的存在。其實,出現(xiàn)兩種截然不同的反應,無外乎想說你是誰,便決定了你夢想與能力的差距。如果發(fā)問對象是宇航員的身份,離開一個星球到達另一個星球,可能只是工作上的派遣或出差,這是由職業(yè)和能力所決定的。
而當問問題的人換成我們的朋友或孩子時,下意識的直覺反應基于你對這個人的了解。我們所為難的是,當他的個人能力跟夢想無法高度匹配,卻仍一意孤行你又當如何?
其實,在今年《奇葩說》第四季里,有這樣一個選題:“好朋友一直在堅持一個不靠譜的夢想,你會不會勸阻他”。與題主的假設選擇基本一致,只是他想要將其落地為教育問題。
孩子小時候,包括我們小的時候,大人們時常會問:“你長大了想干什么呀?”那時作為掌中寶我們無論回答什么,爸爸媽媽都會覺得有趣或有志氣。類似“我想當奧特曼”、“我要做白雪公主”甚至是“我要變成長頸鹿”……等等不靠譜的答案常常只是讓大人們開懷大笑。因為答案里有著童真童趣的美好,也因為這些“不靠譜”會隨著他們的長大就自然而然的成為童年的小水花,只是我們記憶中的精彩,而不會引起生活的任何波瀾。
可是如果孩子長大了,在對人生軌跡有影響的時候,他們還在一直堅持“不靠譜”的夢想,基于父母的角度和立場,你又會不會勸阻呢?
之前在微博上看到過一個“正與反”的雙論斷:在傳統(tǒng)的家長制教育理念里,“勸阻”孩子的“不靠譜”夢想是天經地義,畢竟現(xiàn)實殘酷,無論夢想多么豐滿,既然已經知道這是一個不靠譜的夢想,為什么不勸孩子回頭?而在尊重自由意志的教育理念里,當然不能“勸阻”,父母對孩子就要無條件支持,就算“不靠譜”,也要成為孩子背后愛的力量。
在兩種教育理念里,博主給出了“勸”與“不勸”各自的立論支持,非常現(xiàn)實。關于不靠譜夢想的態(tài)度上,畢竟對象不是朋友而是孩子,所以是很值得思考的。當朋友堅持一個“不靠譜”的夢想時,朋友可能僅僅只是需要你給建議,而孩子除了支持外,你還有可能需要站出來收拾爛攤子。畢竟孩子是好是壞,爸媽是很難做到鐵石心腸,袖手旁觀任其自生自滅。
作為《奇葩說》導師之一,羅振宇提出的一個不勸阻似觀點,讓我印象深刻:夢想的本質就是制造意外,可做可不做的事情,只有有時間,那就去做。一個不靠譜的夢想,看起來似乎不能到達一個理想的目的地,但是也許它可以引導孩子到達新的遠方呢。
比如,當孩子夢想離開地球去往火星,也許終將無法實現(xiàn),但也需要會因為對宇宙或星球的向往,有一天他或許成為天文學家,也不是無可能。
當然,作為父母在面對孩子提出“不靠譜”夢想時,因為最后可能需要與孩子共同承擔“不靠譜”的結果,所以父母擁有勸阻的權利。而這里的勸阻并不是一味的阻止或反對。
現(xiàn)代社會的高速發(fā)展,父母和孩子的認知水平往往不再是前對后錯,父母如果只是根據自己的認知判斷孩子的夢想靠譜或不靠譜,便以“斷絕經濟往來”,“你死我活”這樣極端的方式,來阻斷孩子擁有更好未來的可能。亦或毫無保留無條件支持,未能讓孩子正確認清自我,及時抽離幻想。
在這道選擇式的命題里,我比較傾向于《奇葩說》雞湯王陳銘老師的觀點,作為大學教師在教育方面他有自己獨到的方式方法。他給出了對與錯認知之外的第三種可能,在教育上除了“同意”和“勸阻”,還有其余廣闊的地帶,比如“不斷補足信息”。給對方足夠的信息,尊重孩子的自我意志和教育水位,這樣的方法更人性化,也更行之有效。
人生在世沒有什么事是有意義的,意義本身就是人賦予的。所以即便“不靠譜”,但因為有了“堅持”,那就有了意義。堅持有時不只是堅持,堅持有時候也是為了給現(xiàn)實一個拐彎的可能。
對于在大海上航行的船來說,方向最為重要,如果失去了方向,那么任何一個方向的風,都是逆風。夢想,恰恰就是方向。
在追逐夢想的過程中,如果遇到美麗的“意外”于孩子而言那是一件幸事;可是就算沒有,那么堅持本身也會是你和孩子共同走過的一段美好旅程。
【無戒21天日更挑戰(zhàn)營 第十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