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車七點多停在了威尼斯Santa Lucia火車站,前夜從維也納乘坐的夜班火車,買的是坐票,跟國內的軟座票差不多。同車廂有個維也納大叔,很爽朗也很健談,說很喜歡威尼斯,經常到這兒來過周末,每次都會住同一家旅館,去火車站旁的一家小餐館吃飯,然后去海邊轉轉,四處溜達。前半夜車廂內只有大叔跟我兩個人,大叔頗為熟練地向我示范,將正對著的兩個座位往中間拉伸,便形成了一個小型的沙發床。我照著去做,睡了半晌,有乘客上車,我們就又恢復坐姿,后半夜在朦朦朧朧中半醒半睡。
雖還是七點,但陽光已略有灼灼之感。我拖著行李走出威尼斯火車站,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零星停靠的船只,這個點兒還沒什么生意,船夫們在船上拉拉繩索,或是做著清掃工作,時不時朝兩邊路上的行人瞥幾眼,吆喝兩聲。我朝狹長的河流兩頭看了看,有零星幾座石拱橋在河流兩岸架起。就著離得最近的這座,踏上去朝旅館走去。穿過好幾個安靜冗長的小巷子,抬頭便是破舊的長長窄窄的木窗半開半掩,鮮艷靚麗的小盆栽置于窗臺,古舊中透著一股生氣。搭在兩堵墻間的繩子上懸著彩色的衣衫和毛巾,在我眼里也不免有幾分親近可愛的味道,仿佛走進民風淳樸的小村莊,清新自然。走出巷子便是塊小方地,迎面走來一位頭戴深灰色氈帽、眉目垂垂、唇上蓄著一小撮花白胡子的老頭兒,像極了《天堂電影院》里那個電影放映師艾菲特,一樣都穿著灰灰的襯衫和馬甲,悠悠地走著。這種電影即視感好比書上的文字活生生地切換成實實在在的生活場景,新鮮又熟悉。
威尼斯圣馬可廣場周邊的一些建筑充滿了文藝復興時期的味道,雕飾、架構都在大氣而精致中透著些許浪漫氣息。
讓我覺得特別驚奇的是,在威尼斯這座城市你看不到任何公交車或汽車,人們除了走路外,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船。到處是大大小小的石拱橋,劃動搖擺在窄河道間的小木船,穿梭行駛在激起浪花的海面上的公交船。通勤的上班族早晚坐著公交船從城市的這頭到那頭,正如其他城市的人坐著公交或地鐵出行一樣;也有住在外島的居民在路邊被海水沖擊得顛簸不定的碼頭上,等著固定班次的船來載他們回家;外來的游客則有悠閑坐進造型好看的貢拉多,聽著意大利民歌,說說笑笑,穿過頭頂一座座橋,賞著岸上風韻十足的建筑,好不愜意。
比較想吐槽的是威尼斯的船票,當地人似乎有類似于公交卡的乘船憑證,即使現場買票也很便宜。但輪到游客即外來人,票價則是正常票價的一倍多,日常坑游客。不過,有一種天票,價錢還行,可24小時內無限次乘坐,要是一天內乘船的次數較多,還是挺劃算的。
傍晚回旅館的路上再次經過圣馬可廣場,地面上竟積起漫過腳踝的水,詢問路人才得知是因為傍晚到晚上這段時間河水漲得厲害,地下的水就通過廣場上的洞孔漫上了地面。廣場四周的建筑全倒映在水面上,餐廳外一排排的紅色座椅也映在水面顯得格外好看。大人小孩脫下鞋,在水上跑鬧,笑聲盈盈不斷。不覺感嘆“水上威尼斯”也算是名不虛傳了!餐廳外的樂隊正在奏樂,碰巧演奏曲目之一是電影《布達佩斯之戀》里的《Gloomy Sunday》。這是電影中的“殺人之曲”,也曾被列為禁曲。記得看完這部電影的第二天在倫敦地鐵里就有拉小提琴的賣藝人在拉這首曲子,在威尼斯船頭也聽到小哥用意大利語在演繹,如今又聽到這首曲子的小型交響樂版本。境由心生,心隨境變,電影里悲傷的隱喻在現實生活中換了場景,也可以生發出恰如其分的感受。
威尼斯的大街上游客絡繹不絕,在穿過廣場河邊的幾座橋后,我轉而穿進小巷中,一下子清靜了許多。夕陽下舊舊的民間住房,門前即是微波蕩漾的小河,幾只木船停靠在門口,小孩呆呆地站在小船里,爸爸在門口不吭聲地張望。無枯藤老樹,亦有小橋流水人家的人氣兒。
穿過里亞爾托橋(Rialto),走到河邊的小道上,看岸邊用餐的人們都坐在積水的椅子上,有人還踮起了腳尖避水,畫面很有喜感,忍不住回過頭來想給他們拍張照片,恰巧旁邊一大叔也舉著手機咔擦一聲,我倆不禁哈哈大笑起來,大叔笑著說:“I love this shot!”嘿嘿,這種與陌生人間開懷大笑的契機,就像是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一個筆畫,卻生動得印成鮮艷的畫面,每次回想起來自己都會輕輕地笑出聲。當然,可能也是自己有時過分矯情,把生活中的小確幸看得太重了。
第二天一早便坐船到威尼斯外島,先到的Marona玻璃島。正如其名,這個小島以加工雕飾玻璃聞名,島上分布著大大小小的玻璃飾品店,有的還連接著玻璃加工廠。參觀了海邊的一個廠間,看工匠在高溫的火爐旁,用工具一步步煉制、勾嵌出各種器具和裝飾品,也是個費力的精細活兒。玻璃島不大,清晨時分島上人也不多,小逛一會兒便又坐上前往Brunoa彩色島的船。到達目的地,映入眼簾的全是粉刷成彩色的房子,我雖沒什么少女心,但鮮艷明亮的童話色彩還是讓老阿姨覺得很開心。像是法國動畫電影《畫之國》,大家最終都拿來各種顏料,給自己涂上鮮艷的色彩,彩色島也仿佛是一個手拿畫筆的小孩,盡情地給自己刷上各種靚麗的色彩。
小島中心的小廣場格外熱鬧,四五個孩子玩著跳繩,記得小時候我也特別愛玩跳繩。兩頭的小伙伴用力地甩動著粗麻繩,其他人又緊張又興奮地鉆進繩子搖出的弧形空間中,起勁地蹦跶著,小辮子一陣一陣地揚起。廣場另一邊兩三個笑瞇瞇的大叔搭起遮陽的小帳篷,彈著琴,唱著歌——小島人民歡樂多。
和船上認識的美國阿姨同行,流連在廣場四周的飾品店里,擺弄起各種手工的小玩意兒。走進蕾絲博物館里尋找一百多歲高齡的蕾絲手藝人,戴著眼鏡,坐在竹椅上,一針一線地做著蕾絲的編織活兒,精氣神很好,守得住熱情,耐得住心性,日復一日地勾針引線,真是老手藝的堅守者。小島人以手工見長,無形中似乎賦予了小島更多的快樂氣氛。總覺喜愛手工之人也是熱愛生活的人,懂得精致生活,會主動去抓取一些可以平添生活趣味的事情。
在威尼斯停留的短短兩天,初見意大利的古舊歷史感,以及這個城市本身獨特的城市面貌和人文景觀。有人說現在的威尼斯已經失掉了昔日商業迅速發展時期的輝煌面貌,儼然不復當年的繁華尊榮,是個蒙上一層灰土的城市。但這個有些破舊的威尼斯又有什么不好呢?把古舊作衣裳,輝映著城市的人文氣息。城市文化建筑中深藏底蘊,當地老百姓氣定神閑,時不時來幾句歌劇腔的調調,而游人則盡管駐足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