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娃對我很依賴,除了我帶誰都不肯,怎么辦呢?”
“我家孩子連基本的吃飯和穿衣都不會,獨立性比較差,該怎樣培養才好呢?”
“我家孩子一遇到困難就害怕,就不愿意去克服,要怎樣改善呢?”
……
孩子的依賴性比較強啊;孩子的自理能力不強啊;孩子在面對困難和挫折時有畏難情緒啊;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較差,心里比較脆弱啊……等等,每個父母都對自己孩子的獨立性有著不同的擔憂和困惑。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孩子的獨立性不強呢?果真僅僅是孩子的獨立性比較差嗎?其實不然,家長的做法和態度也很重要的。
葉大娘的孫子要上幼兒園了!葉大娘總擔心孩子不習慣或不適應,于是時不時的呆在幼兒園,或者站在幼兒園的門口觀察孫子的一舉一動,有時候甚至坐在教室里陪讀,生怕自己的孫子有任何的閃失似的。總之,葉大娘會盡量的留在孩子的視線范圍之內,讓孩子可以隨時找得到自己。
這樣的結果是,孩子的依賴性越來越強,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也相對比較差。課后活動時,孩子習慣的呆在葉大娘的身邊玩耍,不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葉大娘想稍微離開一會時,孩子就哭著喊著鬧著要找葉大娘。看著孩子滿世界的找自己,葉大娘又于心不忍……如此反復,即使將近一個月了,孩子還是不能夠完全獨立,對葉大娘的依賴性反而更強了。葉大娘這樣的行為,不僅影響老師還有其他孩子的課堂教學,還降低了孩子對環境的適應能力。
果真是葉大娘的孫子獨立性不強嗎?其實不然,很多時候孩子的獨立與否,更多的是看大人們是否有意識的放手和培養的。人都是有一定的趨利心理的,尤其是自我約束力低的孩子。如果親人一直在身邊的話,孩子也不會想著獨立,甚至也懶得獨立。有熟悉人的陪伴,孩子當然樂意了!人都是有一定劣根性的,如果能夠待在一個安全、舒適的環境里的話,孩子就不會想著去改變或改善。在熟悉的家人身邊,讓孩子感覺比較安全,也比較舒適,孩子也就不會想著去改變。
有些家長往往打著孩子還小的名義,操著操不完的心,什么也不愿意放手讓孩子試一試,什么都害怕孩子做不好。孩子有什么風吹草動,稍微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馬上就屁顛顛地幫孩子忙前忙后的。孩子哭了,馬上過去抱;孩子摔了,馬上過去扶;孩子鬧了,馬上就妥協了……家長都為孩子解決了生活和生長過程中的種種困難了,那孩子還需要努力嗎?孩子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缺少了應有的鍛煉和受挫體驗,在他們的世界里的一切來得都那么的容易。有道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很多東西孩子缺少親自實踐或者實踐的體驗是片段的,這就造成了孩子對周圍環境的錯誤判斷。
大家可能也知道童星林妙可吧?小小年紀的她,早早就活躍在各大銀屏中。林妙可的媽媽一直比較自豪的事情是,孩子跟她沒有什么秘密。林妙可所有的社交軟件和社會資源,對媽媽都是公開的。孩子很聽媽媽的話,也很乖巧,所有的事情都由媽媽來安排。慢慢的,很多人都發現林妙可慢慢的跑偏了。她的穿衣打扮,言行舉止,與她的同年齡階段的孩子都不太一樣。有時在一些節目里,林妙可顯得特別的刻意,有點做作和故意表演的意味。這也引起了一些人的反感,感覺林妙可似乎不太習慣于長大,很多時候還停留在以往的種種意識和行為中。這何嘗不與林妙可的媽媽,過度的保護孩子,包辦孩子的一切事情有關呢?
所以當你在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夠獨立,抱怨孩子的行為舉止達不到你的要求時,你也要想想自己有沒有放手讓孩子去嘗試,有沒有包辦著孩子的生活日常了。父母有時候太過“善解人意”,太勤快的話,對孩子的成長來說并不是一件好事來的。什么東西家長都替孩子想好做好了,孩子也就懶得動手和動腦思考了。
試想一下,溫室里面的花朵,如果在暴風雨襲擊下,很快就會不堪一擊。而路邊的小花小草,即使在狂風暴雨的孽殺下,也能夠頑強地生存著,這或許是歷練的力量。缺少適當的鍛煉,缺乏應有的受挫機會,孩子的體驗是缺失的,感受也是片面的。而這樣的思想和行為展示出來的也是不成熟的。沒有經過一定的社會外界洗禮的孩子,他們是脆弱的,也是不堪受打擊的。
很多時候父母的不放手,過度的替孩子操辦日常,往往也就造成了孩子獨立性比較差的原因。是啊,一直困擾著家長們的,有關孩子獨立性的問題,原因竟然是家長們不懂得放手!所以啊,想要自己的孩子的獨立性強一些的話,適當的放手吧。讓孩子自己去體驗生活,讓孩子更多的經歷挫折,思考,反思,改進的過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