哐當一聲,小孫進了門,眉頭皺成個疙瘩。
“Terrible!”
“What?”
“Terrible!Everything is terrible. %&*#¥%……&*¥@#¥%”一串英文,老孫腰上系著圍裙,臉上刻了個囧字。孩兒啊,中文,中文方便些。
事情是這樣的,小孫同學目前是六班的兩名班長之一,承擔著協助老師進行班級管理的職責,其中一項工作就是午休時維護班級秩序。濟外午休時間短,學校要求所有學生在教室里趴著睡覺。十二三歲的孩子精力旺盛,差不多個個都是小話匣子,讓他們吃飽了午飯就偃旗息鼓,乖乖地趴在桌子上休息,真得有幾分道行。小孫班長在講臺上吆喝半天,作用不明顯不說,還被同學提醒嗓門太小,聲音不夠大。一會兒,學校的秩序檢查小組進門,二話不說,先扣了十分,完了還得讓小孫班長簽字。小孫是又生氣又委屈,還一點轍沒有。等班主任汪老師來了,她硬著頭皮去匯報,說著說著,眼淚就下來了。汪老師一番開導,才讓小孫緩了口氣。回到家里跟老孫一聊,眼淚又止不住了。
摘圍裙,關爐子,飯先不做了,抻起耳朵認真聽吧。臉對著臉,膝蓋對著膝蓋,多聽,少說,反映情緒,不做判斷,不主動給建議。平常上課給別人講的溝通技巧,這回在自己家里用上了。
小孫說完,情緒也漸漸平復,隨即提出兩個要求,一是要跟著老孫練聲,要把嗓子練出來,二是要找幾本管理類的書看看,學習一下管理技巧。老孫聽了高興,有情緒是正常現象,能主動想辦法就是好樣的,更可貴的是有學習的愿望,這就是成長,就是進步,老孫在心里伸出10個大拇指。
晚飯時,三個人把飯桌變成了管理科學研討會,什么是管?什么又是理?是先管后理還是先理后管?管需要權力,誰來賦,怎么賦;理要有方法程序,先講道理,再做梳理,有了條理,就好管理。良好的紀律來自良好的風氣,良好的風氣離不開清晰的愿景。老孫沒當過大官,工商管理的書也讀過幾本,雖說都是紙上談兵,也不妨先做個臭皮匠。
第二天早晨七點,爺兒倆吃罷早餐奔了操場。怎么吸氣,吸到什么位置,怎么呼氣,怎樣控制,什么是氣貫丹田,怎樣吐字發聲。老孫講,小孫聽,完了對著沙坑一通“嘿嘿哈哈”,旁邊幾個男生球也不踢了,一個勁地盯著看。七點一刻,爺兒倆在教學樓底下分手,小孫伸出手掌,“Give me five”,一臉陽光。
目送小孫上了樓,老孫余興未盡,嗓子都開了,那就來一段吧,《將進酒》、《岳陽樓記》,走起。
說心里話,當初把家搬來外國語,老孫心里是有猶豫的。原先住在學校的宿舍,上了班車就等于上了班,準時方便,還不用考慮堵車。搬到"大西北",去一次長清,往返路上得四五個小時,真的有必要嗎?現在看,確實必要。這個必要性不僅在于讓孩子每天多睡半個鐘頭,每天能洗澡換衣服,更要緊的是,能讓孩子的情緒有個及時的出口,能給孩子些切切實實的幫助,能讓她剛剛開頭的青春期時時刻刻有個依傍。開學的家長見面會上,學校呂主任說,初中三年的路走正了,高中的路不會走歪。這話有道理。高中三年決定的,可能是將來讀北大清華還是山師聊大,而初中這三年,可能決定她將來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開學剛剛幾天,新生小孫正在努力調整,新生爸爸老孫也在找感覺。目前看,小孫狀態不錯,老孫也還應付自如。
小孫的第一篇語文課文是朱自清先生的《春》,這也是老孫每年都要講上幾遍的稿子。就借里面的幾句話來煞尾吧:家家戶戶,老老少少,也趕趟兒似的,一個個都出來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季在于春,剛起頭兒,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