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自私的基因,人性的營養需求與逐利的本質及人活著的意義
張道陵繼續想到:人性的需求其實就是人的精神需求,也就是二點,精神認同與精神依戀。這也是人們在解決溫飽后逐利的本質,也是人所有行為與決策追求的最終目的。也是人活著的真正意義所在。也是宗教體系得以存在并廣為流傳的根源。而人性或所謂人的心理或者人的精神也是需要營養均衡的。
在張道陵穿越前的世界,人們已經知道,孩童時期身體的成長是需要補充均衡的營養的。然而關于孩童的心理或精神上的營養補充卻是一片空白。同樣成年人也需要營養的均衡充足,否則長期的營養不良人的身體就會生病,而人的精神也是如此。無論嬰童還是成人也需要均衡和充足的精神營養補充,長期的精神營養的缺乏和不均衡也同樣會引發疾病,只是是心理精神疾病。而另一方面,營養過剩對人的身體同樣也有危害,精神的營養過剩同樣也會產生病態的癥狀。而無論是精神認同與精神依戀其源頭依然是安全感的充實,而安全感的另一層表述則是自私的基因決定人的行為感知。自私似乎是個貶義詞,然而若細究到個體,其實就是人不為已,天誅地滅。張道陵想,如果生物沒有自私的基因,怎么能有目的的選擇適合自己存在的營養物質和適合的生存環境呢?又如何有方向和目的的成長和延續呢?
而所謂的精神認同則是指人因為本身的弱小需要群體內其他人的關注和欣賞而能獲得的安全感的精神需求,這可以從人類最早期出現在地球上的群體生活中得到映證,也可以通過幼兒時期的弱小狀態獲得證實。而這種精神需求是個體對他人的精神關注需求,是向內的精神輸入。這種精神關注的需求很容易在現實中異化成為虛榮感的尋求。虛榮的特征就是通過行為,外物的展現來獲取大眾的關注。
精神依戀則是指因為個體從弱小開始成長,人從幼小的時候會本能的對強者或是關愛他的成人產生依附的精神認同感。也就本能的尋找安全依靠或庇護。任何一個人從其內心而言都是弱小和脆弱的,都有著本能的渴望獲得同伴和家人的情感庇護和精神依靠的。所以人們都會渴望所謂的人性的溫暖。都會對深刻的友情,愛情,親情,善待之情大加贊揚。人從根本上說是很渺小和微弱的。只有聚集起來才能成為勢力。才可以天斗,與地斗。才能星辰大海。同樣在人類最早期那怕成份也會如此。而隨著年齡的成長這種依戀的對象會發生變化,可能是動物,也可以是現實存在的人,也能是已經死亡的的人,而已經死亡的人或是無法近距離交際的人他們轉而會對和這樣人有過關聯的物品產生依戀。這種精神需求是屬于向外型輸出類型的。從本質上說除了依戀真實的生物外,比如狗,貓,或其他的寵物,當這些寵物曾經給予了個人的某些時候的心靈慰籍。并長期如此,如果沒有其他更強大的精神依戀物或人的出現,這種精神依戀會一直延續下去。在成長過程中,隨著自身的成長和強大,以及認知度的提升,會逐漸擺脫原有的精神依戀,比如人的早期孩童時代,會依戀父母,兄長,年齡更大的同學。甚至是老師。但隨著自身身體的成長強大,以及知識的積累及認知度的提高,會判斷出那些曾經的強者不再是比自己強的強者了,就會淡化這種依戀的感覺。比如年輕時很容易會對偶像產生精神依戀和崇拜感。但隨著年齡的成長大部分就會擺脫這種強烈的感覺而淡化成對舊日時光的回味。但也會有少量的人依然越陷越深,最終不可自撥,這主要是在成年前精神營養嚴重缺乏或畸形關愛造成的。張道陵想到,在他穿越前的世界簡直是個病態的社會,娛樂產業的無限誘導,和傳銷式的洗腦,竟然沒有社會規則的限制,更可惡的是一個娛樂明星的公司會有專業的團隊集中給明星的粉絲灌輸偶像光彩的概念如同宗教式的宣揚,加深和固化年少人群的精神依戀,甚至還營造所謂的粉絲經濟。事實上只要是對另一個產生崇拜感的人,幾乎都是人格不獨立,思維狹隘,認知度低,缺乏自我的人。這種人從某種意義上人說根本就不是一個健全的人。他的精神狀態是殘疾和有缺陷的。
正是這一內一外,一陰一陽的精神需求才構成的龐雜的社會關系和社會體系。如同道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類似,大道同歸,張道陵想老子果然是老子,牛逼的都不僅是沒朋友,還是后無來者。難怪要獨自騎牛西出函谷關。隨便整個5000字的《道德經》往后幾千年愣是沒人能讀懂,也不能說沒人能讀懂,而是讀的人都以為自己讀懂了,自己得道了。可是若要同他人對照比較又發現彼此各不相同,卻又達不了統一的認知。這很像金庸在《俠客島》中描寫在俠客島上,一眾識字較多、秉性聰穎之輩卻在參研武功秘訣圖解時,全偏離了真正的本意。誤入了歧途,但雖是誤入歧途,卻也各自成派。形成各自體系。雖可互相映證,卻不可得到一個統一認可的標準解釋。很是有相似之處。基本質其實就是瞎子摸象,缺乏了全局觀的視角。
但凡是生物都一定具有優先本我的基因存在。正是這種自私的基因才能延續生物的蔓延。而利他的社會需求也是建立在利己的基礎上的群體性的適應,對于相對弱小的生物,群體性的合作與互利才可以獲得在自然界生存延續下去的可能。除非繁殖能力極強。而作為有自由意識的人類而言,在綜合對比后也會發現,只有利他才更有利天群體的共同利益,同時也更有利于自己的利益存在。私利只有建立在群體利益一致的基礎才會是最大化的可能。如果個體的利益追求是以損害群體利益為基礎的獲取,那么個體的利益最終也不會得到實現。
記得曾經有個故事:一國家的軍隊有一個神槍手,每開一槍必定命中對手。但這個神槍手卻極為勢利和自私,在戰場上,都是明碼標價且一定是先拿到錢的情況下他才會出手。有一次已經到了國家危亡的時候,只有狙殺對方的統帥才能改變戰局,他卻獅子大開口需要極大額度的金錢。本方的統帥卻一下拿不出那么多錢,他就拒絕了一次極難得的狙殺機會,最終國家戰敗,他卻帶著無數的金錢跑路,最終被抓住,他對抓他的那些士兵說你們放了我,我可以把我的這些錢給你們,敵方的士兵不屑和輕蔑的對他說,你的國家都完了,你這些錢就是個廢紙,給我們有屁用啊!
任何人類的群體中一定會有相似的規則或律法制約群體的內斗和協調內部彼此矛盾的機制。
因為人是具有其他生物所不具有的自由本我意識,他們不會本能的服從與配合。不會如同螞蟻,蜜蜂它們會本能的服從和自動分工,它們只有集體的生存的本能,而人卻可以自由的權衡選擇。會對內心中所不認同的社會現象作出反應。會如同獨行動物那般爭奪眼前同類的利益。甚至會因為誘惑或不同的意識認知而彼此殘殺,而集體概念的社會規則法律,則是群體內人們內心規則認定而作出精神上的社會反應。法律一定要符合群體內大眾內心中的公平規則的認同。
那么人格獨立和自我超越又是怎么回事呢?
???l??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