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一定是壞事嗎?
高二開始,我整個人慢慢陷入了高度焦慮的狀態,那個時候開始學習成績和精神狀態開始一點一點下滑。大一剛開學,我因為心理測試被測出焦慮分數過高被心理咨詢中心回訪。心理咨詢中心的老師問道我對大學有什么計劃后,表揚我,“我們回訪你是因為你的心理測評的焦慮分數過高,大部分同學都是因為很迷茫,你不一樣,你對你自己的目標很清晰,我要向你學習”。那是我第一次意識到,其實焦慮不一定是一件壞事情,也不一定要拒絕或者逃避它。后來讀了一些心理學資料,講到焦慮這個問題,恰恰都在說,要緩解焦慮,首先就是要接受焦慮。因此,解決這個問題的第一步,就是明白焦慮不一定是壞事情,并且接受就可以了。對于很多人來說,這已經能解決一半的問題了。
從時間管理到任務管理
因為大一開始手上的事情一直都多到停不下來,就慢慢地學會了做時間規劃和自我管理。然而我到了大二的時候,也發現了類似的問題,我也曾經問過我導師要怎么辦。我導師沒有說什么,扔給了我一個書單。我只看了其中一本,《盡管去做——無壓工作的藝術》,就解決了我的大部分疑問。
傳統的計劃管理為什么沒有效果?原因很簡單,因為它們有問題。或者說,它們不能適應多變的現代社會。時間管理之所以可以有效,是因為在工業時代,重復機械的生產活動是可以預期的;而在知識時代的今天,我們每天需要處理的事情是多變復雜的、不可預期的,我們無法預期時間要用多少,更無法預期會不會突然來一個急事打亂所有的計劃。因此,我的一個核心思路就是,用管理任務和事件代替管理,用我在一個周期大概需要完成多少事情、可以完成多少事情來代替我在每個時間點要做什么這種計劃表。另一個核心思路是,用動態的管理代替靜態的計劃,即在每一個時間點再決定下一個時間段要做什么,而不是早早地計劃好然后等著被打亂。
那么具體怎么實施呢?首先你需要一個可以分類規整事件的籃子,這類“籃子”非常多,可以是APP,也可以是紙質的便簽。我自己使用的是跨所有平臺的奇妙清單。這個籃子里,你的任務大概要被分成幾個部分:“日程”,當做日歷用,記錄固定時間的事項;“現在/即將做的事情”,通常有少數的幾件,是你現在在做的,或者做完手上的事情后立刻考慮開始做的事情;“工作清單”,你需要處理的事情;“待處理”,你被動接受的必須要處理的事情,比如各種來自官方組織的通知;“等待回復”,已經給別人并且等待別人回復的事情;“孵化器/將來某時也許會做”,記錄不那么要緊或一定要做的、或者還在積累孵化的想法;“備忘錄”,記錄必要的筆記,比如一些想法、經驗;“參考資料”,存放一些常用的參考鏈接,不過我自己的實踐發現不一定需要,我通常是用我在各個文件夾和軟件的收藏夾等分區存放的大量細分的參考資料庫,因為我長期有管理自己的文件的習慣,對自己的文件也很熟悉,所以不太需要一個專門的清單管理這些參考資料,大部分時候只需要本能地取資料就可以了。
籃子做好以后,就是往里面堆東西。第一次使用這個方法的時候,需要做的事情,是把腦子里所有事情都清空,對應到籃子的每個分區里面,比如明天要去老師辦公室,就記在待處理上面;拍微視頻,就記在工作清單;半個小時以后要去開個會,把事情記錄在“即將做的事情”。什么時候算做到位呢?不再感到焦慮為止。人的焦慮感來源于對自己控制的無力感和自我管理的混亂。這步的一個常見誤區是,我明明把所有事情都列了,但是為什么還是感覺心慌?這個時候就需要明確的定義每一件事情。比如說,拍微視頻是一個很模糊的事情,這個時候你的清單上雖然有了這么一件事情,然而你仍然會覺得心慌,這個時候你就需要定義拍微視頻是一件什么事情。我這個時候會用奇妙清單的子任務來記錄拍視頻的步驟,第一步需要找齊人,第二步需要大家每人說一句話,最后一步需要大家一起說一段話;在備忘里面可以記錄可能出現的問題,比如說,攝影師因為離學校比較遠,可能會遲到。完成對事情的清晰定義之后,你的大腦狀態應該是完全放空、感到心如止水的。
記錄事情只是開始,處理事情才是目的。經過剛才的定義任務的步驟,每一件要解決的任務或者子任務已經應該足夠清晰。我們定義清楚每一件事情以后,需要判斷這件事情屬于哪一類。如果是可以在兩分鐘以內完成的事情,那么則立刻去解決,比如說給學妹回消息;如果是根本不知道怎么解決的事情,扔到“孵化器”里,或者干脆扔掉不做這件事情,內心放棄掉這件事情,比如追女神;如果可以做但是需要時間,記錄到清單里面,如果有Deadline,把Deadline記錄到奇妙清單的到期日,并設置一下提醒時間。經過這么一輪預處理,清單里面的幾個主要分區的事情都是可以做但是需要時間一件一件做的事情了。
接下來應該做什么?每天晚上安排第二天要做哪些事情?當然不是,這樣就失去了事務管理的意義。這個時候,“即將要做的事情”這件事情就可以派上用場了。你每天晚上要做的事情,不是計劃第二天的每一個時間點要做什么,而是要看看自己的清單,有哪些事情可以或者應該放到這個隊列里面。第二天,如果一切正常,按照列表一件一件處理,處理不完沒關系,再下一天接著處理;如果有突發狀況,根據上一段的原則進行預加工之后,判斷這件事情要不要立刻做,如果要,放在隊列第一個;如果不要,放在對應分區。這里,所謂的動態管理的思路就被體現出來了。
理論上說,清單是需要定期處理的。你不能讓清單里的事情一直在上面。因此,理論上說,每隔一段時間,你要空出來一大段時間做一個清單整理,看看哪些事情已經沒有價值,可以從清單丟掉;哪些事情一直沒有做,處理掉;哪些事情暫時沒有辦法處理,重新加工以后放到清單上。這里我一直做的不太好,我的清單里的事情很久以前就處在一種永遠也不可能做完的狀態。因此我用了一些替代方案,比如專門有一個“長期計劃”的分區,來放一些超大工程量的、幾乎不可能在短期內完成的任務,比如論文計劃、課程計劃等等。我還會在每天整理清單的時候就順手處理掉一些可以處理掉的事情,用連續的分解管理代替集中管理。另外,由于我的注意力周期比較短并且特別容易分散,大部分事情我會很快處理掉,所以短期任務的清單流轉速度也非常快,定期處理的效果也遠不如每天清理。
這套思路有眾多好處。這里的關鍵的通過增強控制來緩解焦慮的步驟是,通過詳細地定義任務和任務的解決步驟,事實上你把很多時候你需要在當時才做而不一定要在當時做的決策提前做了一個備案,不僅是確定化了任務,還通過刻意練習鍛煉自己的決策能力,并且大大減少了臨場決策的概率,提高了想事情、做事情的能力。
如何進行自我管理?
首先說說注意力管理。因為長期焦慮,我的注意力很難長時間集中。我曾經做一段時間的觀察,發現我的注意力周期令人發指地低到十分鐘,有時候甚至只有五分鐘。我曾經通過各種方法提高注意力周期,但是大部分努力都是以失敗告終。唯一的解決方案是——寫代碼,通常我可以連續寫幾個小時不動。同時我的思維特點是速度快但是準確率低的發指,得反復更新才能達到別人的正確率,尤其是計算,所以我的數學從高中以來一直學不好。我的注意力的另外一個特點是跳躍速度快,無論是長期還是短期,都容易受到外部沖擊而變化不定。所以我的解決方案聽起來非常奇葩,就是保持同時做兩件事情甚至幾件事情。為此,我的清單里面,正在做的事情和即將做的事情是分開管理的。但是,人腦只有一個,所以無法做進程管理,只能進行線程管理,也就是說,我不是一心兩用,而是兩件事情交替做。比如說,我現在天天在公司里,一邊監控著查詢語句的log,一邊背單詞刷GRE填空,一件事情做不下去就做另一件,都做不下去就去倒咖啡。我當然不會說我都快把公司的咖啡當飲料喝了。為了應對層出不窮的新的奇葩想法,通常我會一想到就立刻加入即將做的事情的隊列里面,如果沒有要緊的事情要處理,通常我會在幾天之內立刻做出我所有能想到的步驟,然后扔一邊孵化,或者死掉,或者以后想到又拿出來繼續做。
然后說說精力管理。在學校里,我做過統計,大三一年通常情況下我每天只能看下去六個小時書,無論累不累都多學不下去;而如果是寫代碼,可以到八個小時,雖然經常以透支第二天的精力為代價。以前我以為是因為我菜,后來發現,我大三一整年在看別人博二博三看的論文和課本,比如各種Top5、各種Tier1、各種研究生用的計量課本,另外還有還有一堆數學專業學的數學課要修,這樣算來我每天要看六個小時天書,覺得自己蠢不應該是正常現象嗎……這個鍋一定要甩給導師,嗯都是導師讓我看的。后來,我干脆每天只給自己安排大概六個小時的事情,剩下的時間就用來管理團隊或者處理別的事情。通常一天我要花三四個小時來思考或者處理團隊里面的大大小小幾十件事情,并且把這個過程當成一個找回智商的放松過程,因為特別喜歡做。如果覺得一段時間比較疲倦或者寂寞,就會到處約基友或者隊友吃飯吐槽,當然這個時間一定會在那六個小時以外,即使是周末和節假日,只要不是出校門浪一整天,六個小時的時間我都會保持住,從來不會停,因為如果一天不學習,我就會被很強的焦慮感籠罩。當然這一整年確實很累就是了,不過咬咬牙總算能堅持下來。
效果如何?
我一個隊友曾經評價我,“你剛進大二、我剛認識你的時候,能看的出來你明顯的焦慮,現在一點都不一樣了”。在我的隊友心里,我一天好像有48個小時一樣,看起來好像每天都可以做很多很多事情,或者一個人可以做好幾個人的事情。表面上的結果,是短期執行效率和長期執行效率都有了明顯的提升。但是對于我自己來說,更有價值的結果是,我因此找到了緩解焦慮的良藥,并且一點一點在治愈我自己,盡管這條路還是很漫長,但總算是走出來了,這就是我常說的自我拯救。更意想不到的結果是,慢慢地,我遇到事情的處理能力會提高很多;遇到困難時,心態也會平和很多。
最后總結一下,幫助緩解焦慮和增強控制的辦法,不是管理時間,而是管理任務;不是靜態規劃,而是動態調整。希望可以對你有一些小小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