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236-《跟早教專家學兒童潛能開發》Part 5挫折教育篇——因為深愛孩子, 所以才選擇“殘忍”
05我沒信心護你一生周全,但要教你治愈自己的力量
虐童事件并不少見,我每次看到這類視頻都憤怒得發抖,眼淚止不住地往下掉。我一直在想那些受害的、和我女兒差不多大的孩子,不知道他們后來怎樣了。我一直在問自己:如果我是這個事件的親歷者,我可以做什么來幫助這些無辜的孩子呢?
受害孩子事后的表現
虐童是創傷性事件,不管是被直接施虐的孩子,還是目睹整個過程的其他孩子,都是受害者,這樣的事件對他們產生的心理影響是巨大的。5歲以下的受害者,通常會出現以下表現:
出現害怕的癥狀;
異常黏人;
毫無征兆地大哭大叫,情緒失控;
食欲減退,睡眠受到影響;
不斷在腦海中重現事件,最普遍的表現是做噩夢;
出現行為倒退,比如尿床、吃手等;
專注力減弱,認知退化。
如果孩子表現出特別嚴重的創傷后遺癥,是需要積極進行心理干預的。我在網上看到不少當事人的家長已經帶著孩子去積極干預了,但很多幼童常常會在事件之后經歷“二次創傷”,這一點常常被忽略。
家長自治,避免孩子遭受“二次創傷”
在這類事件的處理過程中,如果父母一味沉浸在自己的痛苦和情緒里,會比孩子經歷的創傷本身更加可怕。很多成年人留下童年時的心理陰影,不僅是因為當時經歷了什么,更多的是源于父母在孩子遭受創傷性事件后的情緒反應。
很大程度上,學齡前的孩子是依靠父母、家人來獲得支持和安全感的。當父母出現憤怒甚至以暴制暴時,孩子會更加困惑和害怕;當父母傷心難過時,孩子會自責,覺得是自己“不夠好”導致的;當父母經常性地情緒起伏不定,孩子的焦慮感也會增加。要想治愈孩子,父母先要治愈自己。
內察自己的情緒,然后進行積極的自我對話,這是最簡單、最有效的不讓自己卷進情緒旋渦的方法。
“我的情緒為什么失控?因為我很憤怒,是的,我可以憤怒,但我更需要冷靜下來,因為我的孩子更需要我的幫助。
“我很害怕。我為什么害怕?我害怕無法時刻保護他。害怕很正常,但害怕無法解決問題,我要帶著孩子一起面對,化解這個危機。”
“我很內疚,我為什么內疚?早知道會發生這種事,當時我就不該這么早送他去幼兒園,早知道當時他不肯和老師打招呼,我就該敏感地察覺。可是,親愛的,這些事情已經發生,我現在要做的就是解決問題。”
要讓事件的當事人抽身出來看待事件,這很難。但要知道,當了父母后,除了堅強,我們別無選擇。孩子最重要的治愈來源,就是父母。
支持和接納孩子,讓孩子安心
當孩子出現創傷性事件的癥狀后,父母需要及時回應孩子,給予孩子很多身體接觸(擁抱、親吻)和眼神接觸,同時用語言回應孩子的情緒:“我知道你很害怕/擔心/悲傷”,并用堅定的語氣告訴孩子,“ 爸爸媽媽在這里,我們會保護你。”反復、經常、堅定又平靜地告訴孩子這些簡單的話,會讓孩子覺得很安心。
如果孩子能夠進行流暢的語言表達,等孩子情緒慢慢穩定后,你可以試著鼓勵孩子說出當時發生了什么。這對于孩子的自我修復非常有幫助,也能讓父母了解孩子是如何解讀這件事的,從而能夠更加有針對性地幫助他。
當孩子反復提及某些詞語時,我們就應該捕捉到這是整個事件對他沖擊最大的地方。等下次孩子又出現焦躁、害怕的情緒時,家長可以引導孩子用講故事的方式復述這個關鍵內容。比如,這個事件中,如果孩子反復說出的關鍵詞是“醬”,那我們可以反復和孩子復述這個事件:“是的, 那天老師給你吃了醬,特別特別辣,你很不舒服,所以你大哭起來。”同時,要讓孩子安下心來,“ 我知道你當時特別害怕。現在爸爸媽媽在這里,今后我們會保護你!”
另外,需要強調一點,家長一定要反復告訴孩子:“這不是你的錯, 爸爸媽媽,還有很多人都很愛你,發生這件事不是你的錯!”
我們需要預料到,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情緒會反復,有時甚至我們剛剛提及之前發生的事件,他就會哭泣。這些都是修復創傷的必經之路,父母千萬不要因為害怕談論而躲避,而是始終用堅定平靜的態度,帶著愛告訴孩子:我了解你的感受,現在我們在這兒,會保護你。
使用工具和策略,讓孩子找回力量
經歷過心理創傷的孩子的家長,都會有愧疚感,覺得自己沒有保護好孩子,因此會下意識地通過“過度保護”來彌補。事實上,“過度保護”更不利于孩子走出心理陰影,他們從父母的行為中會建立起“受害人”的自我印象。相反,父母需要利用一些策略,讓孩子自己找回力量。
直面焦慮
大部分經歷過心理創傷的孩子,最突出的表現就是情緒波動。這種情緒波動不僅持續的時間比較久,幾個月甚至幾年后還會出現情緒波動,而且也會導致孩子出現其他行為,比如打人、咬人、尿床等。
當孩子遭遇創傷后,孩子的父母也是受害人,孩子的哭聲很容易激發父母面對創傷事件時的負面情緒,所以他們總是安慰孩子:“不要哭了, 沒事了。”其實,這種壓抑孩子情緒的行為,更不利于孩子走出心理陰影。
正確的做法是幫助孩子理解他現在的各種反應都是正常的。特別是對于出現行為倒退的孩子,他們在害怕的同時,常常伴有自責和內疚的心理。家長可以這樣對孩子說:“ 你現在還很焦慮,和開心、生氣一樣,焦慮也是人的情緒之一。焦慮時,我們的身體有時會不聽指令,所以你尿褲子了,這很正常。”這不僅可以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情緒,更能幫他消除羞恥感。
如果創傷事件發生后,父母自己也不知道該怎么辦,不妨對孩子說:“我知道這種經歷很痛苦,我也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么。但是相信媽媽,不管接下來發生什么,我都會陪著你一起面對,一起度過。”
提供一個“樹洞”
根據孩子的性格特點,家長可以在家打造一個“樹洞”,讓孩子隨時隨地可以安全地傾訴自己的感受。
比如,有的孩子喜歡通過畫畫來表達感受,那就給他提供足夠的畫筆和紙張;有的孩子喜歡和父母一對地聊,那就在家布置一個溫馨的私密角落,讓孩子在里面和你暢聊;有的孩子喜歡“過家家”,那就陪著孩子通過角色扮演來消化負面情緒對他的影響。
很多時候,創傷之所以持續時間長,是因為經歷創傷后的無助感和無力感導致孩子無法走出來。當孩子越來越確定自已和父母是有連接的,他就會有找到“靠山”的感覺,這份確定能夠滋生出自愈的力量。
盡快恢復日常生活
經歷過創傷性事件的孩子,會有強烈的不安全感,他們的常規生活也會被打破,這些混亂和變化反過來又會增強他們的不安。而讓孩子恢復信心和安全感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讓生活盡快恢復正常。
“確定性”是孩子安全感的來源,當孩子可以預見接下來會發生什么時,就不用花費很多精力去擔心未來會怎樣。恢復之前的生活作息,一如既往地執行家庭規則,也可以多安排一些孩子喜歡做的事情,多花時間和孩子玩耍,讓孩子享受當下,讓這些愉悅的記憶重新回到孩子的大腦,讓孩子明白生活還在繼續,而不是總停留在過去。
身體的創傷不會持續一輩子, 但看不見的心理創傷卻會伴隨孩子一生,原因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事發后孩子缺少支持系統。一味地情緒討伐幫不了孩子,這就好比把孩子留在一個小黑屋里,他們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么,只知道自己很害怕,而外面的大人都很喧嘩。
大J特別提醒
對于創傷性事件,我們每個人都不想遇到,但如果真的遭遇了“萬一”,我真心希望父母具備幫助孩子修復的能力。我承認自己無法顧全孩子的一生,所以要讓他擁有治愈自己的力量。
生活就是陽光照亮陰暗處,但愿我們都能心里有光, 手里有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