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雪糕,我腦海里浮現的,第一反映,并不是伊利和蒙牛。而是海拉爾雪糕!
那是一種回憶的味道。
小時候,在院子里玩,最盼的就是那些推自行車喊著賣冰棍雪糕的人。
小時候冰棍一根最便宜的時候,是5分錢。雪糕呢?雪糕最便宜的時候是3毛錢——在我的記憶里是這樣的。
“冰棍、雪糕、海拉爾雪糕!”
每次這樣的叫賣聲,我總會哭著喊著求媽媽買一根奶油雪糕。
那白花花的奶油雪糕,味道極好。純純的牛奶味和著冰的涼意。又香又甜,咬上一口,那滋味,用現在的時髦廣告語來說是“只融在口”。
總之,能每天吃上一根海拉爾雪糕,那是幼年我的人生追求。
但是,那時候我沒有錢,很少有機會吃得起雪糕。
印象有一次,我太想吃,又沒錢,跟著賣雪糕的人,一路跑了兩條巷子。最后被媽媽打了一頓。重點是,打完了也沒有給我買雪糕。
我有時候會和周圍的年輕人講這個故事。往往會被問,為什么不買給你吃呢?
沒有特別的原因,就是因為,家里窮。那時候,一分錢恨不得掰成兩半花,哪里有閑錢買雪糕吃!
等我長大些,家里經濟條件寬裕了,卻找不到海拉爾雪糕了。從小學三年級開始,慢慢就是伊利一代和二代雪糕成為了主流。
上大學之后,有一次和老師聊起來。才知道,80年代的內蒙古,當時全區12盟市中呼倫貝爾曾有一年的乳制品產量上站到全區的63.9%,用現在的眼光看是很讓人驚訝的!
而且,我小時候吃的“海拉爾雪糕”也并不是海拉爾生產的。
我生活的小鎮,以當年的交通情況來看,真的從海拉爾運雪糕,得走3天的時間。那時候冷鏈物流也不發達,等到貨了也得是一攤水。所以,我念念不忘的“海拉爾雪糕”其實是呼和浩特回民奶食品廠生產的,就是現在名頭響當當的伊利集團前身,用的是海拉爾雪糕廠的工藝。
雖然只是童年的記憶,但是現在聊起來,很多人提起海拉爾大雪糕都贊不絕口,并表示那是一段美好的回憶。
當然,現在的話,各種雪糕和冰飲就有特別花樣繁多。大家如果有興趣,我會專門扒一次,伊利某些經典的單品。
更多內蒙古相關歡迎訂閱我的簡書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