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久了“水泥森林”,忙膩了公務家事,就特別渴望看海、下海、趕海,換換環境,換換心緒,換換活法兒。
于是,止錨灣就成了一個絕佳的選擇。因為這兒水清、沙白、灘緩,既方便了大人,又照顧了孩子。
止錨灣的夏天,是一年中最美的季節。那一次,我們不怕酷暑炎熱,驅車400多公里,來到了素有“山海關外第一村”之稱的萬家碣石止錨灣,小作休整。
第二天黎明,天剛蒙蒙亮,走廊里就唱起了趕海晨曲,“趕海嘍……”。一時間,各個房間的大人孩子從夢鄉中醒來,簡單洗漱幾把,抖擻精神,一片歡騰。隨之,魚貫而出,只三、五分鐘就奔到了海邊。
說是海邊,實際上是昨天我們看到的海邊。止錨灣的早晨,大海退潮了,真正的海邊已在幾海里以外了。
遙遙望去,水天一色,虛無縹緲,空幻朦朧。只是腳下的這片沙灘,給我真實的感覺。沙粒均細,灘涂豐軟,光著腳丫兒踩上去,那種愜意真是沒得說。看著寬闊的沙灘上,海水一波一波退去的痕跡,猶如一株古樹上碩大無比的一圈圈年輪。想象著海水就那么隨意地揮去來兮,構圖卻如此雅致,如此精細;而海神似乎總不滿足,日復一日,循環往復,不懈地創作、修改、涂抹,再創作、再修改、再涂抹,全神貫注,樂此不疲。在沙灘的低洼處,海潮退卻時,匆忙間留下了一片片大小不一的水面,晨風徐徐拂過,水面波光粼粼。剛一踏進水里,輕快涼爽的滋味倏地一下從腳丫兒直傳到心里,小時候在故鄉的小河里捉魚摸蝦的童趣,竟一古腦地涌了出來。看來,雖說自稱“老頑童”是早了點兒,那就先當一把“大頑童”吧!
“嘩啦,嘩啦”,漫無邊際,隨心所欲地趟著水,享受著沙的綿軟,水的清涼,感受著小海魚兒在腳丫兒間吱溜吱溜地鉆來游去的歡快,在這寬闊無際的水天之間,轉瞬間自己也成了一條歡快的小海魚兒。“爸,快看,這有一只小螃蟹!”兒子的歡呼將我從魚兒的遐思美夢中驚醒。看到兒子拿著一雙方便筷子,蹲在水里,正小心翼翼地想夾起一只如板栗般大小渾圓的螃蟹。哎,現在這孩子都怎么了?連個捉魚摸蝦什么的也不會。“下手抓啊!”“它夾我怎么辦?”“夾你?你看它才多大,夾子長成了嗎?”“噢——”兒子聽似明白,仍緊張兮兮地抓起了小蟹,翻過來看了看它的夾子,才興致勃勃地去尋找下一個目標。“報告,發現了一只,這還有一只。咦,怎么還有個戴草帽的?小樣兒的,戴個草帽就不認得你了?”兒子愈發放松,一邊套用著趙本山的經典名句,一邊得意洋洋地舉著他的“戰利品”在炫耀。湊近一看,可不咋的,這只小螃蟹還真戴了個草帽。原來,小螃蟹用海草給自己做了個“包裝”,不是因為水波驚擾,它急于逃跑,目標移動,還真就注意不到它。可惜啦!“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
清澈的水面,漸漸泛起了紅光,遠處水天一線間,紅彤彤的太陽悄悄地露出頭,又慢慢地升起,愈升愈大,終于騰地跳出了水面,金光燦燦,澤被萬物。將將沒過腳踝,深不及膝的淺水中,立時晶瑩剔透,波光流動,一圈圈散開的漣漪在陽光的折射下,好奇地在腳面和水底涌來漾去,小魚、小蝦、小蟹都歡騰起來。
“嘿,差不多了。”我們互相吆喝著,回到海邊,兒子坐在涼亭下,還饒有興趣地觀察著他的“戰利品”。“怎么樣?”“棒極了,酷斃了,簡直沒法比喻了!”“嗬!玩兒得這么開心。你還想知道一些止錨灣的故事嗎?”“說來聽聽!”聽到講故事,兒子轉移了注意力。
嘩,嘩……后浪推前浪,海水正一波波地往上涌。大海漲潮了。而止錨灣的故事也如海水一樣翻涌出來。
說來也怪,遼西一代幾百里長都是沙灘,只有止錨灣的水中矗立著幾塊孤零零的大石頭,傳說是孟姜女哭倒長城后跳海變的。高者為碑,低者為墳,人稱“姜女墳”。又有人說它是古代傳神了的碣石,因為考古發現了秦始皇東巡行宮“碣石宮”。史書記載,秦皇以后,漢武帝劉徹北征烏桓,路經碣石,頷首默拜;魏武帝曹操征戰閑余,曾留下“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的傳世名句;唐太宗李世民在征討遼東高句麗時,也在碣石留下了詩篇。如此說來,碣石止錨灣很有些歷史呢。
可以想象,當年毛澤東主席佇立海邊,遙望遼闊海域,撫今追昔,直抒胸臆,“往事躍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是啊,看今天的中國,越來越好,越來越強,真的“換了人間”。
聽著我有感而發,侃侃而談,兒子又拿出了在校學習的那一招,默不作聲地記著“知識點”,因為他還有一個任務要完成。那是父子間有言在先,都要寫一篇游記,互相比比。瞄著我兩手空空,兒子突然發問:“老爸,你的收獲是什么?”“我啊,收獲的是放松的心境,愉悅的心情。你呢?”“我的收獲可比你多!看!”兒子驕傲地舉起了手里的水瓶兒。瓶里游著一條小魚、一只小蝦,擁擠著幾只小螃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