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西方音樂節

圖片發自簡書App

前一段時間參加了“古樂西來 2016 中國首屆西方早期音樂節”,舉辦時間為2016年11月8日至13日,為期一周,舉辦地點在中央音樂學院與國家大劇院。此次音樂節一共包括音樂會、主題演講、講座、工作坊、早期音樂論壇五個模塊,共舉辦了六場音樂會、兩場主題演講、四場講座、兩場工作坊、一場早期音樂論壇?;顒觾热莘浅XS富,音樂會的曲目主要為文藝復興及巴洛克時期、涵蓋到鍵盤、聲樂、古樂器的表演。此次音樂節給我們界定了一下“早期音樂”的概念,即歐洲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來興起的一種帶有歷史信息和依據歷史進行表演的革命性表演形式,因其演奏的樂器、演奏和演唱的方式與傳統的音樂會有著本質的區別。音樂節的秩序冊中還寫到“早期音樂表演散發著獨特的藝術氣息,是一種帶有學術性和歷史闡釋的表演。歐洲很多國家和地區都有規模不等的早期音樂節的演出活動。近年來,早期音樂也逐漸被中國聽眾所熟知和喜愛,在中央音樂學院舉辦的中國內地首屆早期音樂節能將這種藝術形式傳播的更加廣泛,從而引領中國的西方早期音樂學術研究與表演藝術的潮流”。

這次音樂節吸引到很多行業的人專門從外地跑到北京來聆聽,不僅有行業內的學生與老師,而且還有宗教信徒前來跟會。因為我只能參加幾個單元的活動,因此只聽到了一場音樂會和三場講座與工作坊。雖然只是僅有的時間,但感受頗多。第一,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系在走廊與大廳內的精心布置令人印象非常深刻,一個是將這些年來采風的照片紛紛展示出來,編排好時間與地點,讓人一目了然;另一個就是在音樂學系門口的墻面上展示了很多著名學者的簽名,每個人的簽名框是一個六邊形,即蜂窩形狀,具有一定的象征意義,很多這樣的形狀在一起,合成一面墻壁,也是非常震撼。第二,中央音樂學院的老師與博士生整體的外語水平非常高,他們不僅能擔當英語的翻譯工作、而且有的學生的二外(法語、德語)也非常棒,也能達到翻譯的水平。雖然這樣的人是鳳毛麟角,但是我們學校恰恰比較缺乏這樣學術化的人才,就可知人家的水準啦。并且他們對于古代的記譜非常熟悉,可以比較流利的進行旋律的演唱。這在于我來說,都是需補課的內容啊。第三,他們的學習氣氛非常濃厚,可以感受到每個去聽講座或音樂會的人都是抱著學習的態度去認真學的,基本不是去為了學分、為了應付而在那里。第四,在全方位感受到早期音樂的魅力中,其實最喜歡的就是那件我們通史課里最先會講到的琉特琴(魯特琴),因大小形制不同而產生的音色不一樣,音色非常好聽,很舒服、很安靜。最后,就是要感謝余志剛、賈抒冰老師操心和張羅這樣一件具有歷史意義的事情。沒有他們的召集與付出,我們就根本不可能如此容易的聽到和看到這么集中的音樂會與講座。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