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3+3”的新高考方案中,必考科目為語、數、外,考生可從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技術7門科目中選3門作為選考科目。浙、滬兩地新高考物理學科“遇冷”已是事實。2017年高考浙江全省29.13萬考生,但是選考物理的只有8萬人。在上海,實行新高考改革第一年,選擇物理科目的考生也僅占總人數的30%。(9月14日新華網)
近年來,對于“高考”的各項改革可謂力度空前,受到輿論廣泛關注,特別是“3+3”的高考新方案,學生可以依據自身情況自主選擇科目參加高考,得到了很多學生及家長的歡迎與支持。但日前一則高考物理“遇冷”的新聞,讓這項改革舉措頗受爭議,甚至遭到了一些人士的批判,筆者認為對于物理“遇冷”,不必“上綱上線”。
有人認為物理“遇冷”會造成學生物理基礎知識缺乏,給我國物理學發展造成困難,不利于物理學和其它相關學科的發展,甚至會影響我國的科研創新。筆者認為這種看法實乃“上綱上線”。
其一,高考不選擇物理科目,不代表不學習物理。學生們還是會學習物理的基本知識,還是要通過會考。特別是真正熱愛物理學,擅長物理學的學生仍然會選擇物理科目參加高考,這些學生才是未來物理學和其它工學科學的基礎來源,他們不會受到高考改革的影響。對于物理學來說,新高考方案讓物理學收獲這些從高中就立志物理的學生絕對是大有益處。
其二,新高方案最重要的就是學生的自主選擇權。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每個人都有自身的特點,所謂“尺有所長,寸有所短”,新高考方案擯棄了以往簡單機械的文理分科,而是給學生們自主選擇權,根據自身情況選擇適合的高考科目,這無疑是人性化的進步,也更加科學合理。筆者當時最喜歡也是成績最好的科目是歷史、地理和生物,但沒趕上好時候,只能選擇文科,從而放棄生物,“啃起了”政治學,現在想來真想假如晚生幾年多好。
其三,高考不光只是“考”,還有“錄”。有人說不選擇物理將會使學生物理基礎薄弱,走入大學后還要惡補高中物理。筆者以為,上大學后還需惡補高中物理的專業,一定是物理相關專業,那么在錄取階段相關高校和專業就應該明確,招錄選擇物理學科的高考考生,從源頭杜絕學生物理基礎薄弱的問題。
其四,高考本就是選拔性考試,物理“遇冷”實屬正常現象。物理學科相對其它學科,在學習難度上、成績提高上確有難度,所以各學科有選擇性的差異,乃是正常的。今天說選擇物理的人少不利于物理學的發展,那其他學科也爭辯起來,是不是要平分學生,各學科都要均等就好呢?又要回到原來的簡單文理分科?
高考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促進教育更好的回歸本質,新高考方案讓學生能自由、自主的選擇高考科目,對于自身學習成長無疑是大有裨益的。對于物理“遇冷”我們要理性對待,不必“上綱上線”。要明確不是選擇物理的考生越多就越有利于物理學科的發展,更少的但卻更熱愛物理的學生才是物理學科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