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產品的核心能力,不同的產品經理給出的答案,經常有所不同。但脫離不開的常常有:嚴謹的邏輯思維,溝通協調能力,需求分析能力,用戶感知能力,產品sense等。溝通協調,用戶感知,需求分析,產品sense,各項能力的表述看起來都很有差異,但如果我們細細地對這些能力進行提煉,其實它的關鍵都在于一門能力:換位思考。
為什么這么說呢?
我們來分析一下,所謂溝通協調能力,在產品的使用場景里,主要就包括和技術,UI及其它關聯部門的合作,也包括需求評審,產品介紹等。如何更好地去表達,更容易地讓相關人員容易理解我們所說的內容,這就要求我們站在相關人員的角度上思考問題,這樣才能綜合地考慮個人的需求,以及合作人員的需求,并進行綜合的評估,從而輸入更高質量的輸出。這本質上就是一種換位思考能力。
同樣地,用戶感知能力,通俗的大白話,也就是理解用戶,站在用戶的角度上思考慮。
至于需求分析能力,比起用戶感知能力,整個架構體系稍微完整一些。因為我們所感知的用戶反饋它可能并不只是純粹的需求,也可能也是一些建議或解決方案的集合。所以需要我們從用戶的角度去理解和思考用戶的真實需求。而這,恰恰也是一種換位思考能力。
產品思維也是如此,它作為產品經理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集合,也正力求我們去站在用戶的角度去分析需求,把自己代入用戶的實際場景中,從而推動我們發現和理解用戶的需求。
之前有位產品大大跟我分享過一個事兒,產品經理需要具備一項主動退化的能力。人本身都是追求自我完善和進化的,那么反其道而行,也就存在一定的挑戰性了。這需要我們降低自己的水平,主動退化到小白的層級去思考小白到底在想什么。
嚴格來說,這個說法我個人認為有待完善,不是所有的產品都需要主動退化。這取決于我們產品的用戶群體是不是真的是極其純粹的小白。誠然,對于不同領域的產品,用戶都追求簡單,易用,好用。但也不排除用戶有高要求,而驅動我們主動去進化和學習,才能更好地理解他們。
這也意味著,無論是進化還是退化,都是為了進一步地理解用戶,都可以定義為換位思考的能力。
想想不同的公司,不同的業務,在招產品經理得時候,往往很青睞熟悉相關業務的,或者就是該產品的真實用戶的小伙伴,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在無法很好評估小伙伴的產品sense如何的時候,這些小伙伴在相關業務的換位思考相對更容易一些,也更容易代入用戶的使用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