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昨晚開始看141分鐘的《鐵皮鼓》,有點費解,強打著精神,看著看著還是睡著了,今天繼續(xù),有些沒有看懂的地方看了一些介紹和歷史背景等理解了,感覺還是非常有深度的一部電影。手法是政諷加象征加暗寓.....
? ? ? 電影根據(jù)格拉斯的《但澤三部曲》的第一部改變而成,導(dǎo)演沃爾克·施隆多夫,獲得1980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美國國家評論協(xié)會獎(NBR Award) 1980,日本學(xué)院獎(Award of the Japanese Academy) 1982,戛納電影節(jié)(金棕櫚) 1979最佳電影獎等多項獎。同時該片也是德國新電影流派名導(dǎo)施隆多夫的扛鼎力作,也是影史最著名的反納粹電影之一。
? ? ?作品以一個畸形的侏儒一生的顛簸遭遇和奇特視角來揭示整個德國民族的歷史和納粹的丑惡。這是一部寓意電影,用兒童的視角抨擊成人世界的虛偽和丑陋,尤其是納粹的罪惡和荒唐行徑。導(dǎo)演忠實原作荒誕、諷刺的基調(diào),以奧斯卡的視角(多處從膝蓋高度拍攝的鏡頭)觀察成人的社會,意在諷刺“成人”世界的荒誕、糜爛、古怪。拍攝手法以“鐵皮鼓”、隨處可見的“鼓點”串聯(lián)整部影片,用夸張、想象、甚至言過其實的鏡頭語言敘述整個故事情節(jié),多處使用了隱喻、象征的手法增加了影片的深度,真實的歷史背景下發(fā)生的故事還原并回顧了當(dāng)時歷史條件下的但澤,以及在多災(zāi)多難的但澤的土地上生活的各類人等。
? ? 原著小說因為影片的上映而得到了廣泛的關(guān)注, 于1999年10月被授予格拉斯諾貝爾文學(xué)獎,該小說被稱為是“二戰(zhàn)之后世界文學(xué)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 ? 電影中故事對原著有所改編,電影結(jié)尾奧斯卡被庫爾特用石子擊中頭部后決定長大,瑪麗亞帶奧斯卡和庫爾特到杜塞爾多夫投奔她的姐姐古絲特就結(jié)束了,當(dāng)時奧斯卡二十歲。而小說后面還交代了奧斯卡之后長到一米二三后發(fā)生的一系列的事情,一直講到奧斯卡是三十歲。
? ? ?影片是以年輕外祖母的四條裙子開始,以奧斯卡本人“第一人稱”的敘述口吻來講訴,一開始就以荒誕不經(jīng)的意象拉開故事的帷幕,影片為奧斯卡設(shè)計了兩個父親,一個是母親安妮的波蘭表兄,一個是愛慕她的德國人阿夫來德。母親一邊和表兄愛戀著、滿足著相互的情欲,一邊因依附丈夫的經(jīng)濟而受丈夫的管束,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似乎母親隱喻了在波蘭和德國相爭下的小城但澤,她對這兩個國家有著既依附又奴役的情結(jié)。這樣的撕裂的母親的形象給奧斯卡帶來了終身的心理殘疾。她性格軟弱,意志薄弱,最關(guān)鍵的是她帶來的倆個父親從根本上顛覆了“父親”的內(nèi)涵,父親成為奧斯卡發(fā)現(xiàn)了解成人世界殘酷的第一步,并且扼殺了他進入成人世界的愿望。奧斯卡一開始就意識到了這一點,他沒有父母的庇護,因此他一直在尋求庇護并逃避,剛開始是外祖母的裙底,后來外祖母拒絕了,就鐵皮鼓,他用鐵皮鼓來傾訴和表達,引起大家的注意,在無人理會,無可庇護,無處逃避的情況下,他開始反抗,“拒絕長大”,拒絕進入成人的世界,以此來表示對成人世界的反抗。同時他還有一個反抗的手段——“嘶喊”,在震碎東西的同時他獲得了快感。他弄碎了老師的眼鏡,反抗學(xué)校對人思想的奴化和禁錮,他弄碎了醫(yī)生的標(biāo)本瓶,掙脫醫(yī)院對人身體的監(jiān)控,他爬上鐘樓,弄碎了周圍建筑的窗玻璃,引起了城市的封鎖,他要向虛偽的道德,向無恥的奴役挑戰(zhàn),在納粹的集會上,他用自己的鼓聲把本來狂熱的集會引向了大型的舞會,伴著斯特勞斯和諧安詳?shù)膱A舞曲(代表了人性中向往和平安定的本性)。鐵皮鼓和銳聲的嘶喊——他相信這兩個武器是上帝賜予他對抗世界的力量,上帝和他同在。但上帝卻拋棄了他,在教堂中,他把鼓放在圣子像的胸前,希望他敲起鼓來,向這個世界宣戰(zhàn),但是,圣子只是默默不語,他失望了,痛抽圣子耳光,也對自己產(chǎn)生了懷疑?!皞ゴ蟮膼凼鞘ァ眴幔磕赣H這時候因為懷上了阿夫來德的孩子,而對生命厭倦,她開始狂吃魚,因為阿夫來德曾經(jīng)逼她吞下她所厭惡的鰻魚,出于一種奇怪的反叛,她把順從放大到極致,毀滅自己的同時毀滅了阿夫來德的孩子(隱喻了對德國的反抗),而懦弱的波蘭表哥只會勸她屈服。這里魚成為詛咒和黑暗的象征。
母親死了,奧斯卡燒了自己的鼓,這是他第一次毀滅自己的鼓,這一次代表的是他的屈服。波蘭父親在和德國納粹的開火中死了,另一個父親成為了納粹的忠實擁護者,他搶走了奧斯卡的情人和他的孩子。奧斯卡開始用本來是反抗世界的鼓聲和嘶喊聲為德國納粹表演,成為他們的小丑,如果奧斯卡沿著這一條道路走下去,他的生命無疑是無意義的。但是,聯(lián)軍登陸羅曼底的炮聲,震碎了他這種行尸走肉的生活,他回到了自己的家,為自己的兒子帶來了一只嶄新的鐵皮鼓,希望他和他一起反抗這個荒謬的世界。不久,蘇軍占領(lǐng)了但澤,奧斯卡借蘇軍的手殺死了阿夫來德,正如但澤借蘇軍從德國的奴役下掙扎出來一樣,但是這個掙扎其實暗含著弒父的沖動和原罪。但澤將何去何從,奧斯卡將何去何從?在“父親”阿夫來德的下葬儀式上,他把他的鼓再一次銷毀了,這一次表達了他重生的愿望,他的兒子用石頭擊中了他的后腦勺,他開始長大了。他說“我是一個孤兒了,我要長大”,這其中的含義耐人尋味,擺脫了德國的控制,但澤也需要斬斷她的奴性和依附性,正如老外祖母所說的那樣:“他們只要呆著,其他人就不會打他們的頭,可是他們不是波蘭人,不是德國人?!?擺脫了地主的奴役,獲得了自由的農(nóng)奴,又陷入了對自我認定的困惑。
? ? ?音樂在本片中起到了很好的鋪墊、情緒的營造作用,在電影的開始,外祖母解救外祖父,母親的下葬,“父親”之一的阿夫來德的下葬還有外祖母不愿意離開但澤,回到第一幕的那片土地上的音樂都是用了同一段音樂,蒼涼而混沌,象征著這個民族的生生死死的變遷。在死守郵局的那一幕場景中,用舒緩如百合初放的鋼琴曲來襯槍聲、炮聲,更顯出戰(zhàn)爭的殘酷,和對人性中美好的東西的摧毀。而希特勒式的行軍曲變調(diào)成和平歡樂的圓舞曲,顯然是表現(xiàn)了向往和平是人性中永恒的基調(diào)。
電影的色調(diào)是采用灰、黑、沉悶的土黃色組成,偶爾的一組紅色是小奧斯卡的鐵皮鼓上的一抹鮮紅,天氣也多是陰雨綿綿,整個色調(diào)是潮濕的,偶爾的陽光也是戰(zhàn)火的紛飛帶來的折射光和鐵皮鼓的反射出來的光,而鏡頭的運用在奧斯卡出生時的顛倒的鏡頭,在膝蓋以下視角的多組鏡頭,在母親和舅舅交媾時墻頭上圖畫由清晰到模糊的變換,母親因被逼吃鰻魚意識到自己的不自由、被約束而在床上祈禱時,墻上圣母祈禱的畫像通過鏡子反射出來,最后衣柜的門漸漸關(guān)上,變成一片黑暗,原來舅舅進來猥褻目前讓她屈服,圣母的救贖馬上被解構(gòu),成為一種強烈的反諷等等,諸如此類鏡頭都拉伸和延緩和觀眾的視角,將感受放緩加深,將諷刺意味加強。
全片觀賞下來,著實有一種既荒誕又現(xiàn)實的感覺,堪稱為魔幻現(xiàn)實主義的典范。全片成人荒誕又無奈,而作為小孩的奧斯卡卻有一種超乎年齡的成熟和冷酷,錯位的表現(xiàn)特征在導(dǎo)演的視聽語言的敘述下展露無遺,導(dǎo)演用各種拍攝的技術(shù)將“魔幻”具體化,用第一人稱的敘述將現(xiàn)實呈現(xiàn)給觀眾......此片不愧為經(jīng)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