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覺得自己學習了很久,但始終效果不明顯,后來,看著別人開公眾號寫文章甚至出書,個人收入也漲了好幾倍,瞬間覺得自己被甩開了幾條街;
也許你也看過很關于學習方法的書和文章,也報名參加了很多大咖課程,但是,又感覺一切毫無起色,仿佛自己被困在了一間小黑屋里,久久找不到出路;
李笑來老師經常說我們要“學習學習再學習”,這里的三個“學習”,它并不是簡單地重復,而是有著不同含義的。
第一、三個“學習”是動詞,第二個“學習”是名詞。意思是說,我們要先學習如何學習這件事,然后再去進行學習。
很多人非常努力,意志力也非常好,堅持早起、閱讀、健身和寫作,但是就是進步比較慢,這時,那可能就是你的學習方法出現了問題。
沒有正確的學習方法,你的勤奮就是低效的,也是我們所說的“用戰術上的勤奮來掩蓋戰略上的懶惰”,甚至讓你在錯誤的道路上漸行漸遠。
1、找到合適的學習方法
學習方法有兩種形式,一種是“自然主義”,一種是“結構主義”。下面我給大家解釋一下:
“自然主義”:主要是通過模仿,比較注重文本本身,通過量的積累來進行學習。比如我們學習英語、書法等。
“結構主義”:主要是通過學習底層結構邏輯、舉一反三進行學習,它注重體系性的學習和創造。比如醫學、藝術和經濟學等。
如果你用本來應該用自然主義來學習的東西,用成了結構主義,就很容易適得其反。
再一個我們來談談碎片化學習,這是我們這個時代必須要面臨的現實,雖然長期的碎片化學習,不利于我們知識體系的構建,但它又不可否認地作為我們學習的一種重要方式。
這里面需要破除的一個最大誤區就是,不要把“收藏”當作學習,很多人都有這個習慣,看到一個好東西,趕緊把它收藏起來,以為這樣自己就已經掌握了,但,這只是你的一廂情愿而已。
有時想著先收藏起來,以后有時間再去認真看,但相信我,絕大部分人,后期是不會再去看的,而且堆積的信息越多,越容易讓人感到焦慮。
我們學習碎片化知識,應該基于搜索去學習,也就是帶著目的去學習,有了明確的目標作為牽引,我們就可以茫茫的信息沙子中去淘取我們想要的金子。
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知識體系,好比樹根、樹干、樹技一樣,當我們學習到碎片化信息后,一定要把這一片“樹葉”掛到我們相應的樹枝上去,這樣慢慢地積累下來,才會形成一顆完全的大樹,也就成了我們構建的知識體系,這樣就把碎片化信息很好地“化零為整”了。而不是到頭來還是一片散沙。
2、不談興趣,用任務驅動學習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對一樣事物的濃厚興趣,我們確實會舍得花較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學習它,而且學得還比較好。
但現實中,我們要學的東西很多,而且很多是我們生活和工作所必需,這里面也并不都是我們感興趣的東西。
興趣是作為一個內在的驅動力存在,當沒有內在驅動的時候,我們就要想辦法去找外在的驅動力,那怎么去找外在驅動力呢?
簡單地說,就是“以終為始”,以做出一樣成果為目的,瞄準它去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這樣往往效率會非常高。
比如,你給自己定下寫一本關于“時間管理”的書,那么,這半年,你就去把所有和時間管理相關的書籍買回來進行閱讀,并結合自身實際去練習,堅持邊學習邊寫作,這樣一篇一篇的文章累積起來,最后就達到了一本書的成果,這時你也掌握時間管理的方法技巧了。
因為你時刻想著要出一本書,這樣的一個目標會不斷激勵去學習、堅持寫作,它會給一個強大的動力。
其它的還有,通過構建自己課程的方式,也可以促進學習。
你給公司說,下個月準備給大家分享一堂關于高效閱讀的公開課。那么,有了這個任務的牽引,你就會去準備自己的講稿、設計PPT等等,這樣的一個過程就是快速學習的過程。
所以,在沒有興趣的情況下,我們給自己設定一個成果目標,然后為了完成這個任務,我一步一步學習向它逼近,用任務來倒逼自己,你就很容易堅持下來,而且學習效率還很高。
3、給自己制造反饋
我們在《刻意練習》這本書中知道,我們想要提高學習的效率,必須要有及時反饋,這樣才能讓我們看到學習中的不足,從而做出相應的修正,不然效果會大打折扣。
在學校里,我們有老師來給我們提供反饋,但我們生活中的大多數學習,都是自己一個人,那如何來制造反饋呢?
001 及時輸出。
學完一樣東西,盡量要求自己把它講出來,或者把它寫成一篇文章發表在公眾號等平臺上,因為你學了一樣東西,如果你沒有及時輸出,那并不說明你已經完全理解這其中的知識,你必須通過自己的內化、思考后的輸出,才能真正把其中的知識化為己有,提升學習效果。
你講述或寫文章的過程,就是一種自我反饋,它能真實檢驗你到底真正明白弄懂了,在這其中你肯定會有感到模糊的知識點,這樣就可以針對性地進行強化學習了。
002 錄音給自己聽。
比如你練習普通話,一般人自己是不太容易聽出來自己聲音哪個細節不對,一旦你把它錄下來聽,你就會聽出很多發音不準的地方,這樣就可以針對性進行練習。另外包括學習英語口語也是一樣的。
003 錄視頻自己看。
比如你想提高演講能力,但如果你只是一個勁兒的講,效果往往不好,但你把它錄下來,自己再看幾遍,把自己當成觀眾,這時就可以發現到自己的各種丑態,這些都是最有效的反饋。
最后,總結一下今天我們分享的有效學習方法:
1、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這里講到了自然主義和結構主義兩個形式的學習,針對不同的內容,我們要選擇對應的方式來進行學習;面對碎片化的學習,我們應該以目標為牽引,把零碎的知識拼接到我們知識體系這顆大樹上來,形成新的知識系統。
2、以任務為驅動來學習。在沒有興趣的情況,可以通過任務驅動來激發學習熱情,因為設定了任務,我們為了完成它,就會逼著自己不斷努力去嘗試,最后形成成果。
3、有效的學習,必須要有及時的反饋。在我們一個人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堅持輸出作品來檢驗自己消化吸收新知識的效果,還可以通過錄音和錄視頻的方式,跳出自我限制,來重新審視自己,從而找出問題,及時修正提高。
-END-
(聲明: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