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次使用思維導圖,是因為工作的關系。開會的時候,每人手里一張老板畫的思維導圖,跟著老板的思維走,一條一條,層次分明,講的人不會漏掉什么,聽的人結合里面的邏輯關系,從整體來理解老板的想法跟需求,順帶補充自己的想法,填補在這張思維導圖里,感覺一箭N雕呀,大大的提高了傳統那種開會模式的效率。
那什么是思維導圖呢?
先舉個栗子:
思維導圖是一種表達發射性思維的有效的圖形思維工具,運用圖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級主題的關系用相互隸屬與相關的層級圖表現出來,把主題關鍵詞與圖像、顏色等建立記憶鏈接。思維導圖充分運用左右腦的機能,利用記憶、閱讀、思維的規律,協助人們在科學與藝術、邏輯與想象之間平衡發展,從而開啟人類大腦的無限潛能。它簡單卻又極其有效,是一種革命性的思維工具。(來自百度百科)
制作思維導圖是將畫在中央的主題逐漸細化分解的過程,先把從主題延伸出的粗線(主支)分解成中等粗細的線體,再繼續分解成細線(分支),每次“延伸分支”的動作會使人下意識思考“下面的內容是什么”。每一次這種動作,會把我們腦子里各種雜亂無章的信息,有條理的展示在了紙上。
2,
一直以來,我固定的思維方式大大的限制了我。我一直以為思維導圖就是用在職場上的,結果去系統的了解思維導圖,看了這本《日常生活中的思維導圖》,才發現思維導圖一開始是為了提高記憶力而被創造出來的。他的創始人博贊一開始只是稱之為一種有助于記憶和學習的工具。
后來隨著使用的人群越來越廣,越來越大,它的使用范圍也越來越廣。有人用它管理時間,有人用它來寫作文,有人用它來改變親子關系,有人運用它來存錢理財……(詳情請見《日常生活中的思維導圖》這本書)
看到有這么多的可能性,我簡直唾棄了自己無數遍。
然后我也試著把它運用到了我的日常生活,馬上我們家親閨蜜要過生日了,我費勁腦汁不曉得送啥禮物,最后決定不管咋樣,親手做個蛋糕。上下廚房看了看各種蛋糕的難以程度,以及工具之類的,最后決定做抹茶千層。考慮到沒做過蛋糕,肯定會忙手忙腳的,于是我畫了張思維導圖來理清了思緒。
如圖:
3,
畫完我的蛋糕之后,我枯竭的大腦又在想了,除了這些實際的行為,能不能處理一些情緒心理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嗎?
答案當然是 of course
鑒于我最近這一兩周情緒持續走低的局勢,然后我開始畫出了我的心情:
如圖:
畫完之后,神清氣爽,感覺可以重新做人啦。
4,
那該如何畫一幅思維導圖呢?
《日常生活中的思維導圖》這本書給了很好的示范。
很多新事物看起來麻煩又難懂,可是只要邁開了第一步,去嘗試一下,就會發現原來根本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難。
思維導圖主要有7條規則,看起來多,實質是淺顯易懂,只要按照這7步,基本上就沒什么問題了。這7點分別是:
1》“紙張”上。
紙張有三個要點,分別是“種類”“規格”和“朝向”(擺放方向)。
種類的話:主要是指沒有格子,橫線的白紙,盡量紙張能好一些。
規格的話:一般是A4大小,盡量A4以上,太小的紙畫不下。
朝向的話:一般是橫著。比起上下伸展的景象,我們更容易認知左右展開的景象。
2》畫“中心圖像”。
中心圖像也包括三個要點:“內容”“時間”和“大小”。
內容:中心圖像不需要漂亮的畫,可以用圖像來表示,當然也可以用文字來表示。自己看得懂即可。
時間:畫一兩副圖像,人就會進入狀態,這個過程大概需要5分鐘。推薦大家用最初的5分鐘來構思你的中心圖像。
大小:中心圖像不能太大,也不宜太小,直徑在5厘米左右就好。
3》顏色
顏色會刺激大腦,所以五顏六色比單色要好。
4》分支——性感曲線最理想
線條的繪制在于根部粗尖部細,可以把它比作“走之旁”的最后一撇兒或許更好理解。
5》語言(詞語)——為每張起一個標題。
線條(分支)上寫的不是文章,而是詞語。語言也有粗細變化,支上的詞語要粗一些,下級分支的詞語寫得細一些,用來表示詞語的重要程度。
6》層次化
層次化主要是“分層”和“排序”兩部分。
7》TEFCAS——總之要先試試看
“TEFCAS”是“嘗試”(Trial)、“行動”(Event)、“反饋”(Feedback)、“檢查”(Check)、“調整”(Adjust)和“成功”(Success)的英文首字母縮寫。
就像這些詞語的意思,第一步是嘗試,然后是行動,接收到別人的反饋,然后來調整方向,最后才能成功。
5.
當然除了手繪,你想利用電腦來操作也完全OK的。
電腦版本的推薦Xmind, Mindmanager.
手機版的話我沒用過,感覺手機屏幕太小了,操作不是那么的方便。
Mindmanager有手機版的,有需求的話,可以試試。
嗯,就醬,從你的第一幅思維導圖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