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昨日開始,深圳突然涼了,下班出門,迎著冒充秋風的涼風,就想起了辛棄疾的《丑奴兒》。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我應該是很喜歡這首詞的。
高中時期鐘愛詩詞。小打小鬧,自己填過一首詞,參考過辛棄疾這首,詞牌名記不清了,具體填的什么到現在也只記住了最后一句:唯有憑欄望。
就從這最后一句應該也猜到了,我正中辛棄疾的下懷。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當時的我,就如詞中所寫的一樣。不過十幾歲的年紀,有什么可愁?工作很遠,學業不差,也就剩下情。
現在看來,豆蔻年華的情事,最好的處理辦法就是把它洗干凈,不添油加醋的,擱在心里,讓自個心里還有一塊純真無暇,最好不要與時俱進,否則就會傷人。
新海誠的《秒速五厘米》就是個例子。
“而今識盡愁滋味” ,那“愁”是什么滋味?
“愁”字怎么寫?上面一個“秋”,下面一個“心”。
秋天的心,即為愁。每過一個秋天,你的心上就多一個秋,也就多一份“愁”。就如詞中所寫,“少年不識愁滋味 ”,那是經歷的秋天太少了。
“愁”的滋味,那是一種心中的感覺,抽象的東西,我們很難說清楚,不過通過一個詞可以窺得一二——“愁苦”。
苦的感覺我們都有過,一杯濃茶,一顆蓮子。“愁苦”二字連在一起不無道理。
感官世界,愁可形容表情,苦可對應味道。情感世界,愁苦均有所表,但又糾纏不清。
李清照《一剪梅》中的那句“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展示出的,就是這個意思。
有詞為“有苦難言”,這個詞讓人聯想到的場景既可以是你吃了一片苦瓜,表情扭曲,說不出話。也可說是你心中有事,放不下,說不出。
“說不出”是一種境界,“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口直心直,多數是少年人的作為。
知乎上有個關于“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的回答很是不錯:
年輕時會在答題框里洋洋灑灑打幾千個字,慷慨陳詞,引經據典,還要摘引大量出處鏈接,最后配上圖,點”添加答案“前還要檢查有沒有錯別字有沒有大小寫失誤。年紀大一點之后,在答題框里,且想且寫,寫了幾十個字,猶豫會兒,又刪干凈了,只留”不說了,你懂的“這六個字,添加。然后在答案堆里找個最順眼的答案,點個”贊同“。然后把問題頁面一關,噓一口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轉自知乎? ? 作者:張佳瑋
那“愁”到底是何種滋味?——不說了,你懂得。
人是適應性極強的物種,環境時刻在改變我們,不光身體,也包括心靈。
常言道:“傷春悲秋”,“傷春”不解,卻感受到了“悲秋”,或者準確說應該是“秋悲”。昨天有值得高興的事嗎?當然,還是一件值得彈冠相慶的事。但是,高興之余,心中被秋種下的存在了十幾年的“悲”的種子,遇到這涼風,也開始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