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這幾天正在讀《走進學生的心靈》這本書,感觸很深,也深深的感動著我。我們是教師,每天面對這么多學生,怎樣才能走進孩子的世界呢?我認真的讀了這本書,書中包括9章,用心靈照亮心靈,用心靈感動心靈,用心靈豐富心靈,用心靈感知心靈,用心靈碰撞心靈,用心靈激發(fā)心靈,用心靈喚醒心靈,用心靈開啟心靈,用心靈呵護心靈。
? ? ? 其中用心靈照亮心靈一章中,教師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中,這段話讓我尤為印象深刻。教師要常用“童心”看待學生。著名教育家阿莫納什維利說:“只有把自己當做兒童,才能幫助兒童成為成人。”教師與學生之間存在有一定的年齡差,甚至可以說是“代溝”。所以他們的想法、說法、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與我們的要求存在一定的歧異。這些都需要我們用心血去栽培、用汗水去澆灌、用愛心去包容,同時還要有一顆“童心”。文章中,蘇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藝術》中提到“只要人們沒有做到以童年的歡樂吸引住孩子,只要在孩子的眼睛里尚未流露出真正的歡欣的激情,只要他沒有沉醉于孩子氣的頑皮活動之中,我們就沒有權利談論什么對孩子的教育影響”。為什么我就得不到他們的理解呢?為什么我與他們總是有難于填補的隔膜?為什么他們對我的話總是半信半疑?如果作為教師的你也遇到過這種情況,或正在為這種情況煩惱,那么,多多培養(yǎng)自己的“童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