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29 走近千古第一才女——易安居士

古代稱“女子無才便是德”,所以在古代,能夠接受教育的女性很少,而能夠通過詩詞表達己見的女性更少,能夠寫出傳頌至今、千古流芳詩詞的女性更是少之又少,而易安居士李清照,便是這上下五千年長河中,我心目中的第一才女。

易安居士

出生于書香門第的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早期生活優(yōu)裕,按照現(xiàn)代的視角看,清照也是個“官二代”。她父親叫李恪非,是宋神宗熙寧九年的進士,主要工作是搞教育,最顯赫的官職是大學正,也就是國子監(jiān)的主要負責人,李格非藏書甚富,著述亦豐,著有《禮記說》等數(shù)十萬言。

清照的爸爸-李格非

在這樣良好的大環(huán)境里,耳濡目染、家學熏陶,加之清照聰慧穎悟,才華過人,所以“自少年便有名,才力華贍,逼近前輩”(王灼《碧雞漫志》),曾受到當時的文壇名家、蘇軾的大弟子晁補之(字無咎)的大力稱贊。

清照從小便能文善書、談吐不凡。18歲時(公元1101年),她與身為太學生的趙明誠(他的老爸趙挺之,是熙寧三年的進士,到徽宗朝,曾官至尚書右仆射,也就是身居相位的國家高管)喜結連理、門當戶對、夫唱婦隨,琴瑟和弦,飲酒、斗茶、踏雪、賞花、作詞,這應該是清照一生中最幸福的3年時光(公元1101年-1103年);好景不長,政治風云變幻,世事翻覆莫測,屏居鄉(xiāng)里十年靖康之變,朝廷崩潰、丈夫去世,清照人生開始了巨大波折(公元1104年-1129年);隨后,清照開始獨自一人的顛離漂泊,期間又因離婚而身陷囹圄,雖孤苦凄慘,但意志并未消沉,整理完成《金石錄》和《打馬賦》,享年71歲(公元1084年-1155年)。

在此,懷著憧憬之心,回顧其平生,選擇幾闕我最愛的四時之詞,與大家分享。

清照和明誠
春—如夢令&小重山&武陵春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此詞是清照的未出閣時候的作品(約是公元1100年,17歲),問世后便轟動整個京師,“當時文士莫不擊節(jié)稱賞,未有能道之者”(《堯山堂外紀》卷五十四)。春日里,灼灼其華的海棠歷來是文人墨客的最愛,東坡先生還專門過一首《海棠》: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這首小詞,只有短短6句33言,卻將惜花、惜春之意寫得曲折委婉,極有層次。詞人因惜花而痛飲,因情知花謝卻又抱一絲僥幸心理而“試問”,因不相信“卷簾人”的回答而再次反問,如此層層轉折,步步深入,將惜花之情表達得搖曳多姿,將小女兒的嬌羞心思表達的淋漓盡致。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小重山·春到長門春草青

春到長門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開勻。碧云籠碾玉成塵,留曉夢,驚破一甌春。

花影壓重門,疏簾鋪淡月,好黃昏。二年三度負東君,歸來也,著意過今春。

這首詞創(chuàng)作背景有所爭議,較為認的是清照婚后大約2年(公元1103年),朝廷黨爭愈演愈烈,李格非“元祐黨人”的罪名竟株連到清照身上,偌大的汴京,已經沒有了這個柔弱女子的的一席之地,不得不只身離開丈夫,回到故鄉(xiāng),直到3年后,也就是公元1106年春,才得以回京與丈夫重聚。在這期間,對愛人的思念和內心的憂愁,只能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開頭描繪出初春美景:春草青青,梅花初放。寥寥數(shù)筆,就勾勒出一派新春景象,顯示了春天的勃勃生機;接下來輕輕幾筆,勾勒出一幅清幽的黃昏景色,“壓”“鋪”二字精策而傳神:“壓”,委婉地描繪出了花兒的繁盛,“鋪”,若有若無,像是薄如蟬翼的輕紗一般,鋪蒙在疏簾之上,顯得是那樣輕靈,那樣柔美。上闕如花含苞,味之無窮;下闕如百花競放,感情濃烈。兩相映照,足見她對丈夫的愛之深,思之切。

花影壓重門,疏簾鋪淡月

武陵春·春晚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這首詞是公元1135年(公元1126年,靖康之變),清照避難浙江金華時所作:當時金兵進犯,丈夫病故(卒于1129年8月18日卒,享年48歲),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盡,1132年,孤獨無依之中的清照,再嫁給貪財?shù)膹埲曛郏S后冒著身陷囹圄的風險,將其告發(fā)并要求離婚(其勇氣著實讓我敬佩),隨后經翰林學士綦崇禮等親友的大力營救,關押9日之后獲釋,一連串的打擊,使她歷盡世路崎嶇和人生坎坷,處境凄慘,內心極其悲痛,陷入走投無路的絕境,于是有了這首《武陵春·春晚》。

同樣是描寫春景,卻和最初的兩首完全不同:上闋寫道,面對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物是人非,悲從中來,感到萬事皆休,無窮索寞。因此她日高方起,懶于梳理,“欲語淚先流”;下闋連用了“聞說”、“也擬”、“只恐”三組虛字,作為起伏轉折的契機,一波三折,這個最愛泛舟游覽的姑娘,再也沒有以前的興致,剩下的,只有無窮無盡的愁。

風住塵香花已盡
夏—如夢令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關于夏日,我認為最具代表性的這首:“常記”明確表示追述,地點在“溪亭 ”,時間是“日暮 ”,“ 沉醉”流露心底的歡愉 ,“不知歸路”也曲折傳出作者流連忘返的情致游賞,“誤入”同前面的“不知歸路”相呼應,顯示了忘情的心態(tài)。一連兩個“爭渡 ”,表達了主人公急于從迷途中找尋出路的焦灼,正是由于“ 爭渡”,所以又“驚起一灘鷗鷺”,至此戛然而止,言盡而意未無窮,耐人尋味。

這首詞和《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一樣,是清照早年未出閣的作品,只選取幾個片斷,把移動的風景和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寫出了青春年少時的無憂無慮用詞簡練、行文流暢、不事雕琢,富有一種自然之美,所以流傳千古、耐人尋味。

誤入藕花深處
秋—醉花陰&一剪梅

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這首詞寫于公元1103年,當時婚后僅僅2年,丈夫明城“背著書箱,去外地求學”,易安殊不忍別,覓錦帕書《一剪梅》詞以送之。

上闋首句“紅藕香殘玉簟秋”寫荷花凋謝、竹席浸涼的秋天,空靈蘊藉。不僅點明了蕭疏秋意的時節(jié),而且渲染了環(huán)境氣氛,對作者的孤獨閑愁起了襯托作用。“輕解”栩栩如生地表現(xiàn)出她的神態(tài)、舉動;“獨上”暗示內心的孤獨,與下闋“愁”字相呼應。“云中誰寄錦書來?”惦念丈夫,望眼欲穿,真是一封“家書抵萬金”。“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是她思夫的迫切心情,可謂“獨上高樓,望眼欲穿,月滿西樓,渾然不知“。

下闋“花自飄零水自流”,暗示青春易老,卻不能和丈夫共享,這種復雜而微妙的感情,透過兩個“自”字傳神的表現(xiàn)出來。“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由己及人,互相思念,這是夫妻間的心靈感應,溫存?zhèn)渲拢氲秸煞蛞欢ㄒ餐瑯右螂x別而苦惱著。“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這種相思之情籠罩心頭,無法排遣,蹙著的愁眉方才舒展,而思緒又涌上心頭,其內心的綿綿愁苦揮之不去,遣之不走。“才下”、“卻上”兩個詞用得極好,把真摯的感情由外露轉向內向,表達了綿綿無盡的相思與愁情,感人至深。這和李煜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有異曲同工之妙。

紅藕香殘玉簟秋

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jié)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櫥 通:廚)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人比 一作:人似;銷 一作:消)

這首詞和上一首《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的創(chuàng)作時間相同,都是在丈夫外出求學后,清照深閨寂寞,時屆重九,人逢佳節(jié)倍思親,便寫了這首詞寄給丈夫。

上闋首句“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從早到晚,天空都是陰沉沉的,只能在屋里盯著裊裊青煙出神,暗示清照心情的苦悶和百無聊賴。又是重陽佳節(jié)了,天氣驟涼,睡到半夜,涼意透入帳中枕上,對比夫婦團聚時閨房的溫馨,真是不可同日而語。上片寥寥數(shù)句,把一個閨中少婦心事重重的憂愁描摹出來,真正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下片寫重陽節(jié)這天,黃昏獨自賞菊東籬、借酒澆愁的情景,想到遠行的丈夫,清照再也沒有賞菊的興致,匆匆回到閨房,瑟瑟西風把簾子掀起,感到一陣寒意,頓感人生不如菊花。“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這三句工穩(wěn)精當,直抒胸臆:先以“消魂”點神傷,再以“西風”點凄景,最后落筆結出一個“瘦”字。在這里,詞人巧妙地將思婦與菊花相比,展現(xiàn)出兩個迭印的鏡頭:一邊是蕭瑟的秋風搖撼著羸弱的瘦菊,一邊是思婦布滿愁云的憔悴面容,情景交融,創(chuàng)設出了一種凄苦絕倫的境界

東籬把酒黃昏后

聲聲慢·尋尋覓覓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守著窗兒 一作:守著窗兒)

這首詞和《武陵春·春晚》的創(chuàng)作背景相似,都是清照后期的作品,亡國之恨,喪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頭,無法排遣,于是寫下了這首《聲聲慢·尋尋覓覓》。

這首詞起句便不尋常,一連用七組疊詞,極富音樂之美,朗讀起來,便有一種“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感覺,其中的婉轉凄楚,莫名其妙的愁緒,雖沒有直言,便久久不散,余味無窮。心情不好,加上這種乍暖還寒天氣,清照越發(fā)難以入眠,很自然想起亡夫。上闕從一個人尋覓無著,寫到酒難澆愁;風送雁聲,反而增加了思鄉(xiāng)的惆悵。

于是,下闋由秋日高空轉入自家庭院:園中開滿了菊花,秋意正濃,自己卻無心欣賞,既寫出了自己無心摘花的郁悶,又透露了惜花將謝的情懷;獨坐無聊,內心苦悶,“梧桐”兩句兼用溫庭筠《更漏子》下片“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詞意,把兩種內容融而為一,筆直情切。最后以“怎一個愁字了得”句作收,獨辟蹊徑。表面上有“欲說還休”之勢,實際上已傾瀉無遺。

滿地黃花堆積
冬—清平樂

清平樂·年年雪里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盡梅花無好意,贏得滿衣清淚。

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看取晚來風勢,故應難看梅花。

傳本《梅苑》收錄署名李清照五首詠梅詞。其中《漁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滿庭芳·小閣藏春 》《玉樓春·紅酥肯放瓊苞碎》三首系早期丈夫去世前所作,《孤雁兒·藤床紙帳朝眠起》是在丈夫去世后不久所作,而這首《清平樂·年年雪里》和《武陵春》及《聲聲慢》的創(chuàng)作背景相似,是清照對自己一生早、中、晚三期帶有總結性的追憶之作,把個人身世與梅花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構思甚巧而寄托甚深。

上闕憶舊。分為兩層:開頭兩句回憶早年與丈夫共賞梅花的生活情景,一個“醉”表明女詞人為梅花、為愛情、為生活所陶醉。三四句當寫喪偶后,花還是昔日的花,然而花相似,人不同,物是人非,怎不使人傷心落淚呢?“挼盡”二句,說把梅花揉碎,心情很不好,眼淚把衣襟都濕透了。插梅與挼梅,鮮明對比,一喜一悲,反映了不同的生活階段與不同的心情。下闕傷今。前兩句寫自己漂泊天涯,遠離故土,年華飛逝;三四句又扣住賞梅,以擔憂的口吻說出:“晚來風急,恐怕落梅已盡,想賞梅也看不成了”。

早年青春佳偶,人與梅花相映;中年迭經喪亂,心與梅花共碎;晚年漂泊天涯,不想再看梅花委地飄零。賞梅而醉、對梅落淚和無心賞梅,三個生活階段,三種不同感受,表現(xiàn)出清照當時飄零淪落、哀老孤苦的處境和飽經磨難的憂郁心情。以賞梅寄寓自己的今昔之感和國家之憂,令吾心有戚戚,感慨頗深。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另外四首詠梅之作,也分享給大家,如果感興趣,可以自己進行品賞哦。

漁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點綴瓊枝膩。香臉半開嬌旖旎。當庭際。玉人浴出新妝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瓏地。共賞金尊沈綠蟻。莫辭醉。此花不與群花比。

滿庭芳·小閣藏春

小閣藏春,閑窗鎖晝,畫堂無限深幽。篆香燒盡,日影下簾鉤。手種江梅漸好,又何必、臨水登樓。無人到,寂寥渾似,何遜在揚州。

從來,知韻勝,難堪雨藉,不耐風揉。更誰家橫笛,吹動濃愁。莫恨香消雪減,須信道、掃跡情留。難言處,良宵淡月,疏影尚風流。

玉樓春·紅酥肯放瓊苞碎

紅酥肯放瓊苞碎。探著南枝開遍未。不知醞藉幾多香,但見包藏無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悶損闌干愁不倚。要來小酌便來休,未必明朝風不起。

孤雁兒·藤床紙帳朝眠起

藤床紙帳朝眠起,說不盡無佳思。沈香斷續(xù)玉爐寒,伴我情懷如水。笛聲三弄,梅心驚破,多少春情意。

小風疏雨蕭蕭地,又催下千行淚。吹簫人去玉樓空,腸斷與誰同倚。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

后記:

2012年5月大學畢業(yè)之際,有幸著學士服到清照老家——山東章丘進行游覽,并在百脈泉畔清照園徜徉許久,雖尋人不遇,但漱玉泉旁,樹陰照水,漫石穿隙,淙淙有聲,朦朧中,仿佛已心神相通。

百脈泉畔清照園


漱玉泉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