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筆記二] 有無相生

《道德經》是中國人的哲學。初學哲學,宜由導讀指引。我的方法,選了《道德經》河上公章句,王弼本合校的版本,參考南懷瑾的《老子他說》,佩傅榮的《解讀老子》。參照兩大家之言,自己整理。結合股票交易來應用學習。生活中要能應用到一點,就是道之用了。

我會每周學一章《道德經》,歡迎大家關注,并一起學習交流。


學習回顧


史學的經典是常新的,她讓我們用前人的經驗來透視當今的紛紜,以選擇自己的人生坐標;文學的經典是常新的,她讓我們用前人的審美來捕捉當今的生機,以享受自己的人生樂趣;哲學的經典是常新的,她讓我們用前人的智慧來詮釋當今的信仰,以培養自己的人生操守。讀一讀,她將使我們丟棄的是那些幼稚和浮華,帶來理性和高雅,以及豐富的內涵和無窮的樂趣。

實用功利的話,在心未病時,吃些保健品,比有病時吃藥強。

為什么要學道德經?我的學習方法及前期學習內容見道德經學習筆記|道無明


本周學習內容


第二章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譯文】天下都知道怎么樣算是美,這樣就有了丑陋的觀念;都知道怎么樣算是善,那么不善的觀念也就產生了。殊不知,有和無互相轉化,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襯托,高和下互相依存,音與聲互相配合,前和后互相跟隨——這是永恒不變的。因此圣人用無為的態度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聽任萬物自然生長而不加干預,生養萬物而不據為己有,養育萬物而不自恃其能,成就萬物而不自居有功。正由于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績永不會泯滅。


南懷瑾注解


真善美的價值定論何在?前章,道有名,而道無明。如辯證的邏輯,不自立于不變的肯定與否定。本章再提出美與善加以闡述。中國古代對人生哲學要求必須達于善,生活與行為,必須要求到至美的境界。無論何種宗教與教育哲學,都會樹立美和善的架構。凡是人為所謂的美善之道,殊不知變生于定,一落痕跡,一存此念,就已不善不美了。佛學中的真如與道無名類似。以解脫“見惑”-----理解上的困惑;“思惑”-----觀念上的困惑,為無為法,為見道的重心所在。

有無相生。否定無中生有,唯物論給老子扣上虛無主義的帽子。道家道化學說,神與心,也是佛道爭端的癥結,都涉及到“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云變態中”的形而上學。老子說的因果循環的大道理,卻被聰明狡詐之徒用作欺世盜國謀略的哲學內涵。

流水行云永不居。有于無,互為因果,相生互變,重點在于生。難與易,互為成功的原則,重點在成。高于下,相傾而自然歸于平等,重點在傾。音與聲相和,自然的和諧的音律,重點在于和。前與后,相隨而來而去,沒有界限,重點在于隨。有無,難易,高下,音聲,前后等現象種種,在自然規律中相互為用。沒有絕對的善與惡。人要識道之用,效法天地宇宙的自然法則,不執著,不自私,不占有,為而有為。

處事之道。處無為之事,是說為而無為的原則,行云如流水,義所作為,理所應為,作應當作的事。行不言之教,與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行事之深切著明的說法同理。引而申之,不占有的作為,反而是不去。


傅佩榮注解


人間的價值判斷是相對的。傅佩榮先生講,明白美善的相對道理,于是無所作為,任其自行發展。

不必擔心有功就有過。圣人指悟道者,體現道的作為。不居功,故以不去。

萬物辯證統一。有無是統一的存在,而不是分立。萬物是變化相生,由將來看現在,亦復如此。有無,并不是西方哲學的存有與虛無。


我的學習體會


辨別美丑和善惡是哲學思維的基礎問題。萬物是有機聯系,并永恒變化。處事之道是道法自然,不自持,心無羈絆,方可洞事若明,是以不去。

何為美?

西方美學奠基人康德說,鑒賞是憑借完全無利害觀念的愉快感和不愉快感對某一行為或其表現方法的一種判斷力。一個這樣的愉快的對象就叫做美。美是無概念而普遍而令人愉快的。美是一個對象的合目的的形式,如果這形式是沒有一個目的表象而在對象身上被知覺到的話。美是不依賴概念而被認作一個必然的愉快的對象。

何為善惡美丑?

美丑,善惡,無絕對的標準。建立一個善的標準,就會為人利用,為惡當借口。例如郭美美引發的國人慈善信任危機。建立一個美的標準,那個美就會走樣,而忽略真正的美,例如美女腦殘粉,注重外在美,忽視心靈美。

永恒變化?

道之用也,形化氣,氣化神,神化虛,虛明而萬物通。窮通塞之端,得造化之源,忘形養氣,忘氣以養神,忘神以養虛,虛實相同,是謂大同。事物辯證統一,孕于變化之中,往復不絕。

處事之道?

西方哲學的內容往往是完全邏輯的,這種抽象的邏輯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卻很難對我們的行為本身有任何指導。中國哲學則強調哲學不僅僅是知識和思維方式,更重要的是要去養成一種人格。在中國哲學中,人人都可以做賢人、圣人或者出世之人。西方哲學科學與宗教幾乎是完全對立的存在,有我無他,但是中國哲學卻把宗教強調的你應該去做什么,怎么做?和哲學強調的為什么會這樣,道理何在?統一起來。中國哲學對人的行為本身有規定和很強的約束性,很有實用性。


道之用


1.道德經是中國哲學典籍,是系統的知識,覆蓋各個方面,對道,美,善,無為等等哲思,是豐富和完善自己正確人生觀的途徑之一。

2.思維方式決定行為方式。批判性思考,是系統學習的關鍵。在完善自己系統化知識體系上,將新知識掛接到知識樹上,就是系統化學習。行無為之事,不言之教。

3.股票交易的思考。

交易的有無。基本交易可以簡化為單根K線,即有與無,如何轉變在于生,就是持倉策略和市場分析的基礎。

交易的難易。交易之道,簡為低買高賣,或為高買低賣,做起來,卻難度很大,難點在于如何成,道理容易,卻難以行,與老子所說多么一致。

交易的趨勢。股價的高低,階段的高低,時間級別的高低,重點在于傾,也就是趨勢轉化,轉折即是傾的勢,平即是震蕩,高點和低點的K線組合和指標規律總結與掌握,就是交易的術。

交易的和諧。交易里和諧的是價格波動與人心向背,是價格和量的體現,是交易圣杯的核心。

交易的前后。交易的行為是不斷回轉,歷史可溯,未來可期,但卻是沒有界限與人為的界別。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