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使用簡書的處女文,說得好像簡書愿意要似的。本來應該得有些儀式感,用了大概十來分鐘的時間琢磨標題和開頭,但確實沒想好寫什么主題,然后就蹦出了上面的標題,夠不夠接地氣,調性要定好,不能第一次就標題黨。腦子里出現類似的畫面是在答高考語文的時候,時間沒分配好,留給寫作文的時間不很夠用,但至少很明確主題,那真是奮筆疾編,文思哪是泉涌,簡直海嘯。可能精力太過集中,眼睛開始流淚,我就一邊用手擦著眼淚,一邊繼續編作文。中途我瞄了眼旁邊同學,想必他早已答完,也正在看著我,總之他的眼神很復雜...
上個周末,去參加演講培訓班組織的“朗讀者”活動,有位同學讀的是木心的《從前慢》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我不清楚木心先生所要表達的真實感受是什么,但我讀起來至少是心生歡喜的。在我看來,“從前”是一個美好的詞,每當看到或聽到,就意味著一段美好故事的開始,現在相較于從前,準確的說,即便相較于五年前,世界都已變化的太快太快,移動互聯網正在連接所有人,各種奇形怪狀的人生故事應接不暇,有時讓人頭皮發麻,但也看到更多的人以夢為馬,詩酒趁年華,以積極昂揚的姿態赴這場人生盛宴。總之世界總體上正在變得越來越好,論據科學準確與否我覺得并不重要,在戰略層面最終導向是積極樂觀就好,甚至要盲目樂觀,和相信自己一樣,這兩點都應該是無條件的,無條件樂觀,無條件自信。在活動上,我讀的是英國詩人吉卜林的《如果》,我很喜歡這首詩,分享的同時也借以自勉,也祝福了當時在場的每個人都能在各種如果中,找到合適的那么,活得真切、有力。盡管自己讀的不是很滿意,但我把這當成一種練習和反饋,在跟自己的反饋中有可能變得更好這是很不錯的事,說到這,我想起了自己認為還不錯的心理機智吧:如果某事是好事,應該去做但不愿意、很抗拒去做,那么就問自己,做了的話會不會死,如果會,那就不做了,如果不會,那就去做 ? 可能有時不至于想的這么極端但我還挺喜歡這種心理建設的,你看看,我現在就通過如果找到了那么,是不是還算應景和點題??
高考時我的作文分數應該還不錯,編的還行,人生這篇作文,能編成什么樣我想不出,但老天作為判卷老師,閱卷時間那么短,得讓他看著干凈整潔基調明亮心情舒暢吧,然后沒準運氣來了給了個高分驚喜,誰知道呢。
今天的聊天有些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感覺,但能收到自己的反饋總歸是好事,量先上來才能涉及到質,那么就為了更新強發布!Yes,I 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