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蒙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①
【原文】
古之教者,教以人倫。后世記誦詞章之習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當以孝、弟、忠、信、禮、義、廉、恥為專務。其栽培涵養之方,則宜誘之歌詩以發其志意,導之習禮以肅其威儀,諷之讀書以開其知覺。今人往往以歌詩、習禮為不切時務,此皆末俗庸鄙之見,烏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
大抵童子之情,樂嬉游而憚拘檢,如草木之始萌芽,舒暢之則條達,摧撓之則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譬之時雨春風,沾被卉木,莫不萌動發越,自然日長月化。若冰霜剝落,則生意蕭索,日就枯槁矣。故凡誘之歌詩者,非但發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號呼嘯于詠歌,宣其幽抑結滯于音節也。導之習禮者,非但肅其威儀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讓而動蕩其血脈,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諷②之讀書者,非但開其知覺而已,亦所以沉潛反復而存其心,抑揚諷誦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順導其志意,調理其性情,潛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頑,日使之漸于禮義而不苦其難,人于中和而不知其故。是蓋先王立教之微意也。
若近世之訓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讀課仿,責其檢束而不知導之以禮,求其聰明而不知養之以善,鞭撻繩縛,若待拘囚。彼視學舍如囹獄而不肯入,視師長如寇仇而不欲見,窺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設詐飾詭以肆其頑鄙,偷薄庸劣,日趨下流。是蓋驅之于惡而求其為善也,何可得乎?
凡吾所以教,其意實在于此。恐時俗不察,視以為迂,且吾亦將去,故特叮嚀以告。爾諸教讀,其務體吾意,永以為訓,毋輒因時俗之言,妀廢其繩墨,庶成“蒙以養正”之功矣,念之念之!
[注釋]
①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平定江西的動亂后,王陽明得勝班師。此文是臨行前為曉諭贛南各縣父老鄉親,興立學社而頒布的文告。劉伯頌,生平不詳。“訓蒙大意”,兒童教育的基本原則。“教讀”,社學的教師,劉伯頌應為教讀之一。
②諷:誦,教導。
③課仿:課業練習。
④蒙以養正:語出《周易·蒙卦》:“蒙以養正,圣功也。”意為應當培養兒童純正無邪的品質。
[譯文]
古時候的教育,教的是人倫道德。后世背誦詞章的風氣興起后,三王時代的教化就消失了。現在教育兒童,只應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為專務。至于培養的具體方法,則應當用適宜的詩歌來激發他們的志向與興趣;引導他們學習禮儀,使他們的儀表威嚴;教導他們讀書,以開發他們的智力。可現在的人往往認為學習詩歌、禮儀不是當務之急,這都是庸俗鄙薄的見識,他們這些人怎么能明白古人推行教育的本意呢?
一般說來,兒童的情趣是喜愛玩耍而害怕拘束,就像草木剛開始發芽,讓它舒暢地生長,就能迅速發育,以致枝繁葉茂;如果摧殘壓抑它,就會很快枯萎。現在教育孩子,一定要使他們歡欣鼓舞,內心愉悅,那么他們的進步就變成了不由自主、自然而然的了。就好比春風化雨,滋養花木,花木沒有不萌芽發育的,它們自然能日新月異;而如果是冰蓋雪披,花葉零落,自然生機不再,日漸枯萎了。所以凡是通過適宜的詩歌形式來引導孩子們的,不僅能誘發他們的志向和興趣,而且也能把他們蹦跳、吵鬧的傾向宣泄在唱歌、吟詩上,同時在音律中抒發他們心中的郁結和不快。引導他們學習禮儀,不僅能使他們的儀表威嚴,而且還可以使他們在揖讓叩拜中活動血脈,強筋健骨。教導他們讀書,不僅能開發他們的智力,而且也使他們在反復思索中存養他們的本心,在抑揚頓挫的朗誦中弘揚他們的志向。所有這些都是順應他們的天性,引導他們的志向,調理他們的性情,通過潛移默化,消除他們的鄙吝和愚頑。這樣使他們逐漸符合禮儀但不感到難受,性情在不知不覺中達到了中正平和。這才是先人設立教育的本意所在。?
像現在訓導啟蒙兒童,每天只是一味地督促他們的句讀功課 (每天只知道講課文,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只是嚴格管束他們的行動卻不知道用禮儀來引導,總想讓他變得更聰明,而不懂得用善來培養,用鞭子抽打,用繩子束縛,就像對待囚犯一樣。那孩子們呢,自然把學校看做是監獄,不愿意進來;把老師看做是強盜和仇人,躲得越遠越好;于是他們窺伺、逃避、掩飾( 想方設法逃學)去嬉游玩耍,肆意頑皮;一個個變得偷雞摸狗,淺薄庸劣,日趨下流。這是把他往惡里趕,還想要他向善,怎么可能呢?
我的教育理念,本意就在這里。我憂慮世人不理解,認為我很迂腐,況且我就要離開了,所以特別加以叮囑。你們這些教師,務必要體察我的用意,永遠遵守,不要因為世俗言論而更改廢棄我的規矩,這一切也許能起到“蒙以養正”的功效。切記切記!
[解讀]
陽明先生這段文字,仿佛不是在說幾百年前的中國社會,而就是在說我們當前的教育現狀。時光雖然轉換了數百年,但教育時弊依然如故,重視智商,輕視情商,看重高分,忽視低能,重視體罰,輕視鼓勵等等現象,古人和今人相比,并無二致。
看完這段文字,教育工作者們可能會汗顏,我們現在天天喊的“素質教育” ,各種所謂的教育“新理念”, 其實陽明先生早已經提倡并在他所興辦的學校中敦促實施!
陽明先生關于教育要順乎孩子天性的精辟論述,幾百年前教育大師的教育思想、教育論斷,與當今我們極力推崇提倡的“人本主義”教育觀、“兒童中心”觀有著驚人的相似。可見陽明先生的非凡與卓越。
高瞻遠矚的陽明先生一直是“良知”兩字不離口,所以,在一些人心目中,陽明先生就是一副方正難親的道學先生面孔,天天板著一張黑臉,動不動就訓人要“致良知”。而這段關于教育的言論,展示的先生形象出乎大多人的意料,相信孩子們如果看到了陽明先生這樣的教學大綱,一定會很樂意就教于陽明先生的門下。陽明先生將世上一切的學問歸納為心學,而心學從某種角度來說,其實就是人學,講心學,就是講人學。講人學的首要條件,就是如何培養一個順天應理的人,能夠尊重人的成長規律,按照規律去培養人,這豈不是正是“致良知”在教育領域的大用?
陽明先生是一個非常重視教育的人,這一點和孔子十分相似,可以譽之為萬世師表,在教育兒童方面,他的觀點是如此大氣宏通。這也同時說明了,儒學在教書育人的觀念上,并不是像某些人想當然地認為的那樣只會束縛人,扼殺人,阻礙人,相反,真正的儒學,在教育人的觀念上,是如此地開明,如此地體察人情,如此地循循善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