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行業開始漲價了,可能我們并沒有真實的感覺到,但是它就是漲了。原因有三:1.人工、2.燃油、3.行業分散。第一、人工費用上漲是長期趨勢,這是經濟體經歷劉易斯拐點的必然結果。第二、燃油上漲,去年國際油價是20多美元的冰點,今年已經回升到40美元,翻了一倍。第三、行業分散,這是最直接原因,行業格局分散已經超過多年。
快遞行業漲價為什么如此委婉呢?
這是由快遞行業的競爭格局決定的。由于電子商務的發展太過迅猛,快遞包裹增速每年都保持在50%以上的高水平。可是這個行業根本沒什么門檻,一個人只要有臺車就行了。如果一片地方充滿了財寶,又沒有什么東西可以保護它,那人人都會涌進來。所以快遞業在14年-16年間,行業集中度持續下降,行業老大的地位在不斷受到威脅。在2017年以后,快遞行業的集中度卻突然變高了,達到了78%,這說明了小的快遞公司已經被清洗掉了。
但是這個行業的競爭才剛剛開始。行業外的諸多企業仍然在虎視眈眈。比如:美團、達達、滴滴等。因為在他們的邏輯里,送餐和送貨沒什么區別的。所以都想在快遞里面掙一筆。
所以快遞行業內未來拼的絕不是成本和低價,而是研發和資本的投入。
快遞業漲價除了三大原因外,另外還有一個原因:該行業沒有形成自有品牌。運貨和運人沒有本質區別,客戶更多地關心是誰更便宜。沒有品牌優勢,如何才能漲價呢?!其實不光是中國,美國也一樣,在美國最知名的快遞公司——聯邦快遞,市值也只有600多億美元。但聯邦快遞的銷售凈利潤也只有4%。那它靠什么掙錢呢,說白了只有不斷的提高競爭力,提高關貨速度,不停地買飛機。。。加速加速,提高資產負責率,然后一算下來只剩飛機了。
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剛剛落幕的雙十一,最新一期的成交額又創下了記錄。但是這一數字恰恰反映了消費者花出去的錢。直觀地說,同樣的100塊,在2016年我可以買到1、2、3;在2017年我又能買到什么呢?在現在,人們更多的關心是性價比,所謂的性價比就是成本和收益之間的比率?,F在的消費者已經趨向于理性了:我需要的、便宜的、實用的才會買。話說回頭,今年的成交額不斷創新高,但是雙十一當天的快遞包裹增速下降了。這是自09年有雙十一以來,第一次快遞包裹增速下降了。有數據為證:
14年雙十一當天包裹數1.03億件;
15年雙十一當天包裹數1.48億件;
16年雙十一當天包裹數2.51億件;
17年雙十一當天包裹數3.31億件。
往年幾乎都是50%以上的增長,今年卻一下子掉到了31.5%。如此高速增長的行業,增速掉了20%以上,這是不可想像的。到底發生了什么?
從長期來看,全社會的零售總額,每年的增速在10%左右。這一速度是全社會的平均增速。電子商務也不例外,這個10%的地心引力作用會一直有效。其實未來,電商的增長速度會被牽引向10%慢慢靠攏。之前為什么會大爆發大增長呢,其本質就是轉移和方便:電腦帶來了電商,電商帶來了效率的提高和大幅度的方便;然后是電腦向手機的轉變,現在坐著公交車都可以輕松購物了。紅利如此巨大,高增長終會結束。最終會回歸到10%的水平上來。
現在的電商反而更焦慮了。因為大家已經發現找不到未來的增長點了。當線上的流量紅利消失殆盡,增長點只能放在線下了。
新零售就是線下的空間和機會了。
哪一件是會是新增長點呢。下回慢慢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