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只當過一年配音演員,但是那段經歷,是我常常愿意回味的。所以只要是看到跟配音有關的書,我還是會細讀。
今年,三聯書店出版了一系列上譯廠配音回憶錄的書,我都借來看了。最近我在看的是劉廣寧的回憶錄。劉廣寧說:“每念一句臺詞時,自己心里要有動作感,有充分的依據,就是說要把原片角色作為是自己的扮演的角色來對待,當做是在給自己扮演的角色進行后期配音。這樣就把,熒幕上的形象和銀幕下的自己,以及配音演員本人的聲音統一為一個整體來感受了。”
我的感悟
“自己心里要有動作感,有充分的依據”這句話給我很深的啟示。朗誦也好,配音也好,它表現的都是一個思想的或者是動作的動態的過程,在心里一定要活起來,有一個動作的感覺,這樣我們的傳達出來的聲音才是活的。
我14號將要登臺朗誦的葉芝的詩《在秋天里行走》,應該注意心里的動作感。這是我以往從來沒有留意到的。在朗誦時,不僅要表現詩人的動作,還要注意表現出內心的流動。
比如這一句詩:
“轉過頭,
他看到她已把默默積攢的黃葉,
插滿胸前和發間,
眼中淚光瑩瑩。”
在朗誦的時候要想象出這對即將分手的戀人的相貌、神情、動作……把自己放置在其中。
劉廣寧提到:“對配音演員來說,人物的眼神也是不可忽視的一個方面,它是演員表演的重要部分,所謂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特別是有些演員的眼神運用有其獨到之處,從這扇窗戶里可以看出原片角色心靈深處的活動。”
我的感悟
我要把眼神也加入朗誦表演中。這對愛情已經消退的戀人之間的眼神該是什么樣的?是不舍?追悔?還是遺憾?我朗誦的時候,應該表現出來。
劉廣寧說:“原片人物,每一句臺詞的處理就仿佛是我原來就是這樣設計的,人物的感情就融化成了我的感情,而我又在駕馭操縱著自己的臺詞表演和感情分寸,這時我好比是一個駕轅人,所配音的角色,就是我的馬車,讓它自如地按照我根據原片安排的邏輯路子,穩步前行。”
我的啟示
詩歌朗誦亦是如此,就仿佛我化身為詩人,駕馭著詩中的人物,喜怒哀樂融為一體,但我又是清醒的。
劉廣寧說:“我雖然給不少影片配了音,卻常常感到遺憾,這雖然已是“馬后炮”,但我還是喜歡多看自己配音的影片,從中給自己挑刺兒,這幾乎成了我的一種愛好。
在平時的業務學習上也可以采用“馬后炮”辦法,即所謂哪壺不開提哪壺,故意找出感到難念的臺詞,平時在下面多念,以此來鍛煉口齒,因為有些臺詞在看劇本和默念是毫無困難,可是放聲讀時,卻發現某幾個字放在一起不太好念。
在一場錄音出一個段落后,馬上有意識的再回味一下自己在現場錄音時所碰到的順利和不順利的情況,回憶一下導演的啟發,我覺得也很有好處。
在錄音過程中有些戲自己吃不準,所以每錄完一部分戲,不論是否滿意,我都馬上回味一下,感覺一下自己在人物聲音形象的塑造上有否走樣,這似乎也是個“馬后炮”,可也是很有用處的。”
我的啟示
劉廣寧的“馬后炮”經受,是一種有針對性地總結過程,這對業務的提高很有幫助。在這一點上,我做得還不夠系統,以后一定要有意識地總結。
最后附上我即將登臺朗誦的詩詩
在秋天里行走
作者葉芝
“你的眼睛,從前看我不知疲倦,
如今卻憂傷地埋頭低垂眼簾,
因為愛情已經衰退。”
而她回答:
“盡管愛情已經衰退,但讓我們
再次去到秋日的湖水之畔,
一同進入那溫柔的時辰,
當激情,這疲憊的可憐兒,沉入了睡眠:
多么遙遠的群星,多么遙遠,
我們的初吻,啊,多么蒼老,我的心!”
郁郁中,他們一路走過秋天的樹林,
漸漸地,他握住了她的手,答道:
“激情總在消磨我們彷徨的心。”
樹木圍繞著他們,
而枯黃的葉片,
墜落像暗夜里昏黃的流星,
秋意把他們覆蓋:
此刻他們
再次來到這秋日的湖水之畔:
轉過頭,
他看到她已把默默積攢的黃葉,
插滿胸前和發間,
眼中淚光瑩瑩。
“哦,不要傷悲,
雖然我們已經疲憊,
還有別的愛情等待我們,
用恨和愛度過無怨無悔的時光吧。
盡管我們面前橫亙著一場無盡的分離,
但我們的靈魂便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