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蜂窩、麻面、孔洞
產生原因
(1)模板表面粗糙并粘有干混凝土,澆灌混凝土前澆水濕潤不夠,或模板縫沒有堵嚴,澆搗時,與模板接觸部分的混凝土失水過多或滑漿,混凝土呈干硬狀態,使混凝土表面形成許多小凹點。
(2)混凝土攪拌時間短,加水量不準,混凝土和易性差,混凝土澆筑后有的地方砂漿少石子多,形成蜂窩。
(3)混凝土澆灌沒有分層澆灌,下料不當,造成混凝土離析,因而出現蜂窩麻面。
(4)混凝土澆入后振搗質量差或漏振,造成蜂窩麻面。
預防措施
(1)澆灌混凝土前認真檢查模板的牢固性及縫隙是否堵好,模板應清洗干凈并用清水濕潤,不留積水,并使模板縫隙膨脹嚴密。
(2)混凝土攪拌時間要適宜,一般應為1-2分鐘。
(3)混凝土澆筑高度超過2米時,要采取措施,如用串筒、溜管或振動溜管進行下料。
(4)混凝土入模后,必須掌握振搗時間,一般每點振搗時間約20-30秒。合適的振搗時間可由下列現象來判斷:混凝土不再顯著下沉,不再出現氣泡,混凝土表面出漿且呈水平狀態,混凝土將模板邊角部分填滿充實。
處理方法:麻面主要影響美觀,應加以修補,即將麻面部分濕潤后用水泥漿或水泥砂漿抹平。如果是小蜂窩,可先用水洗刷干凈后,用1:2或2:5水泥砂漿修補;如果是大蜂窩則先將松動石子剔掉,用水沖刷干凈濕透,再用提高一級標號的細石混凝土搗實,加強養護。如果是孔洞,要經過有關人員研究,制定補強方案,方可處理。
露筋
產生原因
(1)混凝土振搗時鋼筋墊塊移位,或墊塊太少,鋼筋緊貼模板,致使拆模后露筋。
(2)鋼筋混凝土構件斷面小,鋼筋過密,如遇大石子卡在鋼筋上水泥漿不能充滿鋼筋周圍,使鋼筋密集處產生露筋。
(3)混凝土振搗時,振搗棒撞擊鋼筋,將鋼筋振散發生移位,因而造成露筋。
預防措施
(1)鋼筋混凝土施工時,注意墊足墊塊,保證厚度,固定好。
(2)鋼筋混凝土結構鋼筋較密集時,要選配適當石子,以免石子過大卡在鋼筋處,普通混凝土難以澆灌時,可采用細石混凝土。
(3)混凝土振搗時嚴禁振動鋼筋,防止鋼筋變形位移,在鋼筋密集處,可采用帶刀片的振搗棒進行振搗。
處理方法:首先將外露鋼筋上的混凝土渣子和鐵銹清理干凈,然后用水沖洗濕潤,用1:2或1:2.5水泥砂漿抹壓平整;如露筋較深,應將薄弱混凝土全部鑿掉,沖刷干凈潤濕,用提高一級標號的細石混凝土搗實,認真養護。
混凝土強度偏高或偏低
產生原因
(1)混凝土原材料不符合要求,如水泥過期受潮結塊、砂石含泥量太大、袋裝水泥重量不足等,造成混凝土強度偏低。
(2)混凝土配合比不正確,原材料計量不準確,如砂、石不過磅,加水不準,攪拌時間不夠。
(3)混凝土試塊不按規定制作和養護,或試模變形,或管理不善、養護條件不符合要求等。
預防措施
(1)混凝土原材料應試驗合格,嚴格控制配合比,保證計量準確,外加劑要按規定摻加。
(2)混凝土應攪拌均勻,按砂子+水泥+石子+水的順序上料,外加劑溶液量最好均勻加入水中或從出料口處加入,不能倒在料斗內。攪拌時間應根據混凝土的坍落度和攪拌機容量合理確定。
(3)攪拌第一盤混凝土時可適當少裝一些石子或適當增加水泥和水。
(4)健全檢查和試驗制度,按規定檢查坍落度和制作混凝土試塊,認真做好試驗記錄。
混凝土板表面不平整
產生原因
(1)有時混凝土梁板同時澆灌,只采用插入式振搗器振搗,然后用平鍬一拍了事,板厚控制不準,表面不平。
(2)混凝土未達到一定強度就上人操作或運料,混凝土板表面出現凸凹不平的卸痕。
(3)模板沒有支承堅固的地基上,墊板支承面不夠,以致在澆灌混凝土或早期養護時發生下沉。
預防措施
(1)混凝土板應采用平板式振搗器在其表面進行振搗,有效振動深度約20厘米,大面積混凝土應分段振搗,相鄰兩段之間應搭接振搗5厘米左右。
(2)控制混凝土板澆灌厚度,除在模板四周彈墨線外,還可用鋼筋或木料做成與板厚相同的標記,放在灌筑地點附近,隨澆隨移動,振搗方向宜與澆灌方向垂直,使板面平整,厚度一致。
(3)混凝土澆灌完后12小時以內即應澆水養護(如氣溫低于+5℃時不得澆水)并設有專人負責。必須在混凝土強度達到1.2N/mm2以后,方可在已澆筑結構上走動。
(4)混凝土模板應有足夠的穩定性、剛度和強度,支承結構必須安裝在堅實的地基上,并有足夠的支承面積,以保證澆灌混凝土時不發生下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