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我還沒有來得及讀完,可是,我有太多想要說出來。
我幾乎要錯過這本書,看了關于這本書的眾多書評,我以為這又是一本把說教隱藏在故事里的拙劣的作品。這類作品就像小孩子玩的幼稚把戲,欲蓋彌彰,讓人一眼看穿作者的企圖。最初促使我點開這本書只是因為微信讀書有相關推薦,而且可以部分章節閱讀免費,而我恰恰想讀點什么,在我的微信書架里有太多這樣的書有的點開看看也有的還沒有來得及點開,只是擺在那里,彰顯我的貪欲。
最初幾頁的介紹冗長,瑣碎,最醒目的是一個少女的死亡,這不足以給我以觸動,畢竟只是小說家設計的情節而已,我一開始甚至沒有弄清楚死去的女孩和她的母親都叫什么名字,一直看到母親瑪麗琳和父親詹姆斯談戀愛,我才徹底將母女兩個分開。而中間部分我又不斷跟隨瑪麗琳的回憶回到她的痛苦中,包括沒有得到母親認可的婚姻,包括那段任性的出走,還有父親詹姆斯,他的回憶也不太愉快,只是他埋藏得更深,深到自己以為自己已經放下了,其實某個相似的場景一下子就能讓他陷入不可自拔的曾經,他不敢面對,所以選擇轉嫁或逃避,變成憤怒轉嫁給兒子,或者逃避到情人的寓所……我看著覺得心里一股冷意,不正常的父母,還有父母的父母,能造就一個怎樣的家庭呢?他們的孩子會正常嗎?
當然不會。母親的出走開啟了魔咒,從此,父親詹姆斯再一次加深了內在的敏感和自卑,他無暇也無力去顧及弱小的孩子們,不知道這一刻命運的陰云已經覆蓋在了每個人的頭上,他以為他是世界上最悲慘的人,忘記了孩子忘記了責任。
妻子終于回來了,但是因為自己嗎?詹姆斯沒有這個自信。是因為孩子們嗎?因為對孩子們對這個家庭的愛嗎?母親瑪麗琳也沒有自信。她是被肚子里的孩子逼回來的,因為這個意外讓她陣腳大亂讓她心灰意冷,不是釋然,而是無奈。
那么,孩子們,會因為母親的回歸希望這件事嗎?兒子內斯在母親出走期間找到了逃避的方式——這做法像極了他的父親——他沉湎于航天知識中暫時忘了現實的痛苦,可是又因為同樣痛苦的父親對他打嚷并砸碎了電視機,給他留下了更深的陰影。母親回來,他期待有所改善,他想和母親談談自己,想讓母親看到自己,可是母親的眼里卻只有女兒。家庭的焦點、寵兒——女兒莉迪亞——她快樂嗎?不。她把恐懼埋藏,也把自己忘卻了,她活成了母親想要的樣子,這樣說并不準確,她曾經想要努力活成母親想要的樣子,可是,最后她沒有成功。她害怕母親的失望帶來再一次失去母親的可怕后果,所以她選擇隱瞞。而且,因為忘卻了自己,迎合他人成了她生命里最更重要的部分,除了母親,她也迎合父親,假裝自己有許多朋友,假裝自己很喜歡家人送的禮物。謊言充斥著這個少女的生活,小到房頂上為哥哥內斯掩蓋的鞋印,大到偷偷離家和“壞孩子”杰克的交往。
內斯和莉迪亞這對苦命的兄妹,也是一場復雜的糾葛,為了爭寵,哥哥內斯曾把妹妹莉迪亞推入湖中,最后時刻哥哥救起了妹妹,他驚訝于自己因妒忌做出這樣可怕的事情,也愧疚妹妹如此容易就原諒了他,可是他不知道,妹妹在掉入湖中的一刻,沒有恐懼而是解脫。正是這種快感驅使她選擇了結束生命的方式。莉迪亞對哥哥的感情又何嘗不復雜,她和哥哥爭奪父母的注意力——看誰乖,或者看誰不乖,可是她又依賴她的哥哥,在她孤獨的生活里哥哥是她唯一的伴兒,有一個和自己一樣孤單的人作伴總會讓孤獨不那么可怕。所以她偷偷藏起哥哥的哈佛錄取通知,當哥哥生氣不理她她會去尋找他的原諒,可是,當內斯的離開成為一個事實之后分離的焦慮攫住了她,她害怕又無奈,還有感到被拋棄的憤怒,驅使她去做一些足以激怒內斯的事情,比如去接近杰克。
除去這四個糾纏在一起的人,我還要說的就是漢娜——母親瑪麗琳懷的第三個孩子,漢斯讓母親又回到了這個相愛相殺的家庭,不知道瑪麗琳對漢娜的忽視有沒有宣泄自己憤怒的因素,也許,她心底里會抱怨是漢娜毀了她好不容易開始的新生活吧!不過,縱然沒有漢娜,我也很懷疑瑪麗琳開始新生活的能力。現在,說說漢娜吧,在這個家庭里,她如同一個隱形人,沒有人注意她,大家都太忙了,活在自己的痛苦里自顧不暇。她其實就是作者提供給我們的一雙審視這家庭眼睛,還有耳朵……我記得書評中說這個無人問津的孩子因禍得福得以正常成長,我還沒有看完全書,但這點頗為懷疑。也許,作者想給我們一個光明的結尾吧,就像魯迅在墳頭添設的花環,在一個如此的家庭里倍受忽視的長大,我不相信漢娜能夠正常。
我也會安慰自己,我們每個人都有原生家庭帶來的烙印,而有句話怎么說呢?“大家都有病”,所以,雖然不會每個家庭都發生莉迪亞自殺這樣的極端事件,但我們哪個人又能說自己就完全正常呢?不正常的人們在這世界上組成一個又一個家庭,相互依偎著取暖,相互攙扶著前行,相愛,又相殺,真悲壯。
大家都如此,便只能如此嗎?縱然是魔咒,我也還是希望能找到解除的方法,讓相愛的人不要再相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