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行者夢語》是出自韓少功先生筆下的一篇隨筆集,也是《當代中國作家隨筆》從書中的一種。全書分為“我思”、“我聞”兩輯共36篇。表達了作者對世事的思考和人生經歷感想,同時蘊含著作者對中華文化強烈的歸屬感。
在作者的自白中這樣寫到:“真實與美好并沒有死亡。作為人類的終極關懷,它們是語言這位流浪者在永無錨地的航途中吟唱的童謠,溫暖而燦爛?!?/p>
其實許多時候判斷一本書的經典性,標準是由你定的,因為只有影響和啟發你的書才是一部好作品。在文章的字里行間,透露著對于真情實感的表露,語言似乎富有魔力,清晰地記錄著作者的一切思考。
在“我思篇”中《靈魂的聲音》 、《文學的“根”》 、《記憶的價值》等追蹤的是小說的靈魂和文學的“根”,探索的是精神空間的圣戰和人生價值觀,這部分理性思辨性極強。
寫到“文學有‘根’,文學之‘根’應深植于民族傳文化的土壤,根不深,則葉難茂。”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流淌著傳說的血液,從古至今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但自始至終都離不開那文化的‘根’。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韓少功先生表現出對中華文化的擔憂,同時也表明了自己的看法:“我寫過西式的,也寫過中醫式的。目的只是一個,養身治病,不敢說治社會,首先治自己?!?/b>
是啊,一位健康的作者才能創造出優秀的作品,盡力去治愈本民族的頑疾。其中對于現代佛廟的解釋則想到假期里村里進行祈?;顒?,其實許多人并不單純出于信仰,而是摻雜了許多主觀功利因素。并且希望通過這一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通過作者的思考,筆者也有了自己的“夢語”,一個民族強大的因素有很多,但至關重要的是精神,構成這個精神最根本的要素是民族文化不變的“根”。即便是信息化的時代,我們對于民族文化的歸屬感依然存在。
對于外來作品的翻譯,筆者很贊同韓少功先生的看法:“美不可譯”。
的確,對于不同國家的不同語言及文化,翻譯似乎是難以表達作者最真實的情感。好在美總是相通的,況且那些富有責任感的作家愿與其他民族進行交流。比如文章中提及到的米蘭·昆德拉及作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很多人聞名而讀卻難以理解其中蘊含的哲理。
韓少功先生這樣總結道:“反對媚俗而無法根除媚俗,無法選擇的歷史又正在被確定地選擇。”“只要公眾在,就免不了媚俗”。薩賓娜的痛苦正源于此,也許我們常人的煩難也源于此。盡管我們是間接性的去與西方優秀作者進行交流,但至少我們總能收獲些什么。
在“我聞篇”中《笑的遺產》 、《海念》等14篇,洋溢的 是人間的真情和誠摯的友誼,充滿著生活的氣息和人生哲理。
先生這樣寫道:“我們全在陰溝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大海里蘊藏著對于一切讖言的解釋,能使我們互相恍然大悟”。字里行間都流露出對于人生經歷的沉淀感,是一種豁達,也是一份希望。
寫作在現代可以多樣化和自由化,題材與情感也取決于你,但試問能為讀者解惑的作者又有幾人?我們的時代不缺寫作者,但我們懷念能真正寫出民族魂的作家。(文/ 贛南師范大學 七林拉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