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和爸視頻聊天,談及到職業規劃和未來發展城市選擇的問題,他顯得很顧慮。住房、結婚生子、甚至現在就考慮退休福利的問題,我很理解“可憐天下父母心”,但是對未來的焦慮其實大可不必。包括我們年輕人,我們也會對未知的未來充滿期待和焦慮,我們不知道路在何方,這一切都很正常。但是我們如何看到不可見,做到不可能?
之前出版社給我寄了一本《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邀請我寫書評,一直忙就擱置了,今天看了看收獲蠻大。
作者是美國的丹尼爾··伯勒斯和約翰·戴維·曼,兩位都是美國著名作家。伯勒斯是一位未來學家,也是科技發展領域的咨詢大師,他專注于科學和創新領域的長期發展趨勢,為《財富》500強企業的CEO們提供建議,幫助他們發現創新機會、解決經營難題。戴維·曼25年來寫作了多本商業、領導力以及成功法則的書,是一名暢銷書作者。
我們身邊很多人不懂如何看待未來,所以現在做的一切都是盲目的,學會如何看待未來,你就更知道現在怎么做!
人人都知道要順勢而為。“勢”在哪里?如何預測?又怎樣抓住呢?這本書《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可以教會我們抓住硬趨勢,改造軟趨勢,還可以讓我們掌握一種可以開發、細化、強化的預測技能。所以我推薦大家去看這本書。
本書的七個法則分別從確定性開始、洞察先機、變革、跳出你面臨的問題、反其道而行、重新定義和再創造、主導未來。
書中的一小節講了一個觀點:眼前的問題未必是真問題
這個觀點剛好有悖常理,和大多數人的思維方式不同。
我們可以這樣練習
1、閉上眼睛,問自己:目前,在我的工作學習中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什么?緊閉眼睛,直到想出答案。
2、記下答案,牢牢記住你認為的最大難題,接下來做的是:跳脫出這個問題。
我們一般人的做事風格就是抓住問題解決問題,家長老師都告訴我們,遇到難題要克服,要迎難而上,這種思路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一直被灌輸,這種做法的后果就是,為了解決難題,我們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去研究它,這樣就會陷入難題的泥淖中無法前行。
就拿華一最近的案例來闡述這個道理,看過華一前幾期文章的粉絲一定知道我最近一直在面試找工作,上一期分享了文章《面試5家公司,成功4家,我有秘訣與你分享》,那么問題來了,面試成功4家,最后如何取舍呢?我最后把范圍縮小到2家,對于一個有輕微選擇困難癥的人來講,對于一個思維很縝密想的比較多的人來講,選擇真的很難。
我也選擇了跳脫這個難題,畢竟我的大四生活剛開始,我還有一年時間去選擇,沒有必要急于選擇一家公司去實習,而是更加清楚自己想要什么,選擇大公司還是小公司,選擇互聯網的什么領域等等,好多問題需要時間去思考的。不妨現在把這個難題擱置,然后先上課一段時間,重新整理思路,走另一條路“校招”,也許問題就能解決。
其實遠見力提供了我不同的路徑,與其花費時間直面最大的困難,不如跳過去。這不是否定、回避、拖延,它是一種強大概念上的柔術,使得以前看不見的危機公開化,讓我們可以采取果斷行動來解決。
最后我才明白了,“選擇”并不是我面臨的真正問題,它們只是干擾我的視線,真正的問題隱藏在“選擇”的背后。所以跳出“選擇”就會獲得更清晰的視角,這樣就會觸發遠見力,從而帶來新機會。
最重要的問題不是“選擇”,而是“自我分析和定位”,當我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之后,其實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文章開頭提到的父母顧慮孩子就業、買房、結婚、選擇城市等問題,其實最重要的問題不是買房、結婚等等,問題的本身是如何讓自己更快成長,變得更有價值,然后買房、結婚等事情也許迎刃而解。
這本書實在太經典了,對我的觸動非常大,每個論點都值得去寫,一篇文章顯然不夠寫,我喜歡每次把一件事說清楚,后期再做分享。
昨天承諾今天寫書評,結果計劃趕不上變化,晚上十點高中同學呼叫我視頻,好久不聊的我們,一下子聊到高潮而停不下來,所以錯過了零點之前發文章的計劃。但是既然承諾了就要做到,熬夜可以解決問題,終于在凌晨一點寫完了此篇文章。
文/華一 ? ?請點贊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