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1

非常非常喜歡李清照的一首詞:昨夜風消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圖片發自簡書App

年少時只覺得清照美女詞人風趣幽默而且觀察力極細微,更喜歡她的這種看似隨意中卻又特別細膩的風格。對秋天的描述僅僅一個綠肥紅瘦便可管中窺豹,何等了得。

今晚在窗前看著幽暗的夜空,突然吟起這首詞,好像時光倒回到千年以前的一個早晨,我變成那個卷簾的侍女,當我天真的回答海棠依舊時,慵懶的清照吟著,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話說的是秋景嗎?分明提醒我的生命已經是綠肥紅瘦,不再海棠依舊。生命也和大自然一樣,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我已是秋天的景色了。

生命的一半已丟失在時光里,前半生的歷程,怎一個忙字了得?如今忙碌的職場生涯已成往事,那些艱難困苦,那些喜怒哀樂,怎一紙文章所能寫盡。

沿著古圣先賢的路,吟唱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神役,期惆悵胡不歸?

我的田園就是我的心。我將回歸我的心田,耕耘我的田園,種下春風,種下桃花,種下快樂,種下人生的福報。

在此,摘一些回憶中的點滴浪花,回顧一下過往的心路歷程吧。

圖片發自簡書App

五十年的生涯,除了一個忙字外,其它任語言都難以全部概括。

? ? ? ? 1? 孩童時光

我出生在一個鄉村教師家庭,父母都從事教育工作,而我又身處鄉村田園,看到的是鄉野風光,春天的枊芽隨風飄動,夏天的野百合山腰綻放,秋天的稻野遍地金黃,冬天結冰的水田孩子們歡快的笑聲。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中國家庭,家家都是四五個孩子,家里人多,父母收入低,生活比較困難。我們家也一樣,生活拮據,一件衣服,老大穿了老二穿,接著又給老三穿。我是穿里的老大,基本上沒穿過舊衣。倒是我家老三老四,都是男孩,經常穿我和妹妹的舊衣,他們不情愿也不行。

雖然長在農村,和農村的孩子還不一樣,那些農村孩子整天在山上放牛羊,割豬菜。但是我們住在鄉村學校,父母的工作是教書,我們的任務是學習,白天上課,晚上做作業,周六周日學習,寒假暑假也要學習。童年的路,父母設定的就是學習,我的眼中除了書就是父母嚴歷的眼神。有時好羨慕那些農村小孩,不用做作業,不用讀課外書,我就愛去田野,就渴望整天在大自然中去瘋,追逐春風,嗅嗅花香,在田野奔跑。

我才八九歲時,就被父親逼著讀古文。曾經背過的岳陽樓記,學弈及諸多唐詩宋詞現在都能背誦。在觀看去年的中央一頻道的中國詩詞大會節目時,我能背誦大部分,兒子還調侃我,想不到你還如此了得,你應該報名去參加詩詞大會的。雖說是兒子的玩笑,但是這確實是小時被強迫學習的結果。

當時我父親教我的語文,別的學生一個月寫一篇作文,我是一周一篇,每篇作文都要修改好幾遍,不時還要受到父親的體罰。為了寫作文不知流了好多淚水。當時十分委屈,為什么別的孩子一月才寫一篇,我卻要一周一寫,每天都在修改,真不公平。那時候覺得自已生在這種家庭十分不幸。

雖然如此,但是我小學畢業時,就能很通暢的快速的書寫命題作文,而且一直在讀到大學,我的語文都是班上的最好的。而且參加工作后的三十多年,面對各種形式的文章,均能快速及時完成,而且寫作十分輕松。

這確是來源于兒時父母的強制要求,當時確實心里很抗拒。現在才明白,當時的委屈和付出卻對后來的工作有了非常大的幫助。在此,真誠的對父母說一聲,爸爸媽媽,謝謝你們當初的嚴格要求。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