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上課變成了搶紅包
如果你在大街上,在熙來攘往的人群里,撒一些幾分幾毛的零錢,讓人們來搶,保準會被當成神經病,甚者招來警察叔叔。
然而你如果在微信群里發個紅包,40人的群,發個1毛錢限定10個人來搶,秒秒鐘的事,就會哄搶一空。搶不到的盼望著再發,搶到1分的會喜出望外,發個表情包,以頭戧地,如搗蒜,還謝謝老板。
如此看來,微信群里發紅包,具有強大的吸引力,而之后的搶紅包,就更具有主動性了。一旦發現有人發紅包,其他所有事情都會拋到一邊,搶是最要緊的事,沒有人會等你。搶,點開,領取,需要的是速度和激情。
紅包會使一個沉寂的群立即熱鬧起來,搶紅包把玩和錢有機結合起來。搶的就是心跳,搶了發,發了搶,群里的每一個成員的積極性都會被調動了起來,合作交流,再交流合作,樂不思蜀,又不亦樂乎。
由搶紅包想到我們的課堂教學,學校的重心在師生,師生活動的主要場所在課堂。課堂活動的好壞決定了教學效果的優劣,教學效果是教和學最直接的體現。
不說其他課堂的實際情形,單來說說數學課堂。人們對數學的學習,可以從會數數開始,而生活中的數學幾乎是無處不在。數學文化貫穿人類發展的整個過程,數學核心素養又是人們適應社會,改造自然的根本體現。
然而,從小學到中學,人們把數學的學習狹隘地理解為做題、做題、再做題,在數學的題海里,淹沒了學生對數學的興趣,閹割了基礎數學的美感,扭曲了數學的本身的價值,導致很多學生面對數學,除了受虐千百遍,也只能想說愛你不容易,對數學的一點愛也演化成了恨。
因此,數學的課堂就成了學習的苦海。這樣的情景比比皆是,講臺上的老師滔滔不絕,下面的學生昏昏欲睡;老師說的眉飛色舞,學生聽的稀里糊涂;老師頭頭是道,學生道道迷惑。
有時候想,在這樣的課堂里,學習的主動性在哪兒?學習的快樂又何在?教師傳授的是知識還是催眠藥?學生的思想是積極和老師互動,還是早已神游天外?人在曹營心在漢,課堂應當是誰的課堂呢?
如果課堂能像發紅包的群,多好!
我們知道,課堂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一節課的好壞在于教師如何組織和引導,充分調動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有興趣就有追求,有追求就會激發出求知的欲望,欲望越強烈,追求就越主動和持久。
搶紅包,是主觀能動性的體現,是合作交流與把握機遇的結合。搶紅包的意義并不完全在搶到多少,而在于搶的過程。點對點,直接發給對方一個紅包,沒有了搶的過程,就沒有了玩中的樂趣,那也許只是轉賬或者有某種企圖的私人行為,不足與外人道也。
要想讓學生像搶紅包那樣聽課學習,那么作為課堂主導的教師,就要把每一節課的教學目標分解為一個個小紅包,這個紅包里可不是一定數量的金額,而是學生感興趣的小問題,這些小問題也許是一個緊扣一個,把學生從一個興奮點帶到另一個興奮點。有人說過,學數學就是玩數學,在玩中領悟數學的真諦,在玩數學中感受數學的好玩。
然而,玩數學,就是玩數學問題,把每一節課的教學目標轉化為一系列的數學問題,再把這些數學問題結合學生的實際,用通俗的學生樂于接受的形式和語言,做成一個個小紅包,通過適當的組織和策劃,讓學生在獲取一個個紅包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的真正含義。
學生學習能力的喪失,學習習慣的短缺,學習興趣的沒落,和我們一直以來的學習方式不無關系。老師的說教,家長的無知,社會的浮躁,大都是只關注學習的結果,只看最終的目的,而忽視學習的過程,漠視作為個體人的發展,缺乏對學生學習的內部驅動的研究和激發。
不管是社會,還是學校的教師,或者學生的家長,人才的培養,“人”是研究的重點,“才”是人發展的一個方面。“人”的問題解決了,“才”是水到渠成的事。
說到這,我們沉悶的課堂改變,首先就需要對師生進行重新思考。學生需要什么樣的課堂,在怎樣的情景下,課堂的主體才會積極地獲取所需,知識就在那兒,關鍵是如何能吸引人們對它的渴求。對于教師來說,可能就不是傳道授業解惑那么簡單了。
我還在想,假如上課變成了搶紅包,那該多好玩,多刺激。
我想,如果那樣,定然沒有曠課的,沒有遲到的,沒有早退的,更沒有請假的;也一定沒有講廢話的,沒有打瞌睡的,沒有做小動作的。
因為,老師隨時都可能發一個紅包,稍一打岔,秒秒鐘就會被別人搶光。
每個人都會聚精會神,因為一不留神,老師就會又發一個紅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