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山那樣思考》教學簡案
教學目標:
1. 領會“一聲狼嚎”所引發的“山的思考”,理解保護生態的深刻意義;
2. 體會作者的悲憫情懷,了解本文獨具匠心的藝術手法。
教學重點與難點:
1. 為什么只有山能夠“客觀”地聆聽狼的嚎叫;
2. 怎么理解作者對人與自然的生態倫理的思考。
教學課時:
一教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作品體裁與作者簡介。
二、自讀提問:
自讀思考與問題歸納。
三、導讀感知:
第1-3節:
1. 是什么引發了山的思考?“這”是怎樣的“一聲嚎叫”, 蘊含了怎樣的一種情感?
2. 山在思考什么問題?(山從“一聲嚎叫”里明白了怎樣的“深刻的含義”?)山的思考和一般人的思考有什么不一樣?
三、研讀體悟:
第4-7節:
1. 作者“對這一點的認識”的由來過程中對狼的情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2. 作者說的“新的東西”是什么東西?“這種觀點”又是什么觀點?
第8-10節:
1. 誰應該“像山那樣思考”?本文歸根結底是寫誰與誰之間的關系?
2. “這個世界的啟示在荒野”揭示出怎樣的人生意義?
四、小結:
可不可以把題目改成“像自然那樣思考”?它濃縮了作者怎樣的一種情懷?
作業:推薦閱讀梭羅的《瓦爾登湖》和姜戎的《狼圖騰》。
板書:
? ? ? ? ? ? ? ? ? ? ? ? ? ? ? 像山那樣思考
? ? ?一聲狼嚎——————/——————山的思考
? ? ? ? ? ? ? ? ? ? ? ? ?悲憫情懷,深遠祈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4.10.16
一種精神性的理解與解釋
——以《像山那樣思考》教學為例
加達默爾說,“文學其實是一種精神性保持和流傳的功能,并且因此把它的隱匿的歷史帶進了每一個現時之中。”①優秀的文學作品,自然鐫刻著作者獨特的思想和崇高的精神,能不能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將靜態的無生氣的語言轉換成一種動態的有生氣的內容,在文字的理解和解釋中產生一種審美的感動,在提升閱讀能力的同時實現一種精神的發育,這是每一個語文教師必須高度重視的一個教學問題。
《像山那樣思考》是一篇穿透時空啟迪人生的哲理散文,在日益進步的人類社會,如何直面人類與自然相處的亙古不變的困境,將是這篇文本理解與解釋的一個意義事件,也是能否在讀者靈魂深處造就積極精神的一個根本命題。
一、目標期待:厘定文本解讀的價值取向
每一個讀者常常帶著閱讀的期待去面對文本,然而這些期待視野和文本之間畢竟有著相當大的一段距離,語文教師在開始文本教學的時候需要喚醒學生的閱讀背景和生活經驗,將學生帶進特定的文本情境之中,做出正確的符合文本意脈和意義的教學安排。
文本的真實意義在哪里,有沒有可能從它的起源和發祥地去尋找問題,這是文本閱讀首先需要明確的價值取向?!罢l想理解一個本文,誰就準備讓本文告訴他什么?!雹诿恳粋€讀者既是閱讀者和提問者,又是思考者和解答者,一切的閱讀理解需要不斷地提問和探究,并且試圖在閱讀過程中傾聽文本的回答。怎樣安排《像山那樣思考》的導引,關系到整堂課的目標定位,也關系到文本理解的梯度和深度。
首先,我們可以從文體入手,讓學生明確本文是一篇講道理的哲理散文。這種散文通過作者獨特的社會觀察產生深刻的人生感悟,一般以一件事情或者一種現象來開頭,然后在敘述、抒情、評論的過程中講述道理和啟迪人生,《像山那樣思考》就是這一種哲理散文。其次,向學生介紹作者生平,了解奧爾多·利奧波德(1887—1948)其人。特別強調作者是一位生態學家,被稱為美國環境倫理的播種者,“近代環保之父”,從小就對大自然有著濃厚的興趣,在近50歲時購買了美國威斯康星河畔的一個被人類遺棄的沙鄉農場,從此開始了長達13年的恢復生態平衡的探索,直到去世。他把自己的觀察與思考寫成了《沙鄉年鑒》,《像山那樣思考》是《沙鄉年鑒》中收錄的一則隨筆。再次,讓學生聯系課文對照文章題目談談讀出了哪些問題,通過交流匯總成四個問題:是什么引發了山的思考?山在思考什么問題?山是怎么思考問題的?誰應該像山那樣思考?這些問題的提出不再是學生只憑主觀印象的任意判斷,而是在接受文本的心理感知時所產生的認識與思考。
一切對文本意義的理解都是一種富有生氣的生命性活動,“誰理解一個本文,誰就不僅使自己取得對某種意義的理解,而且——由于理解的努力——所完成的理解表現了一種新的精神自由的狀態”③。在文本的理解范圍內,以上四個問題恰恰反映了學生對文本意義的理解方向,其本身已經意味著這篇文本的理解意義。這種開放的教學設計預示著接下來的解釋不是一種在理解之后的簡單的附加行為,而是一種文本理解的內在的表現形式。
理解的方式就是解釋,就是在《像山那樣思考》的語言文字中獲得一種自由交往的真正的精神性。文本第一節以“一聲狼嚎”回答了學生的第一個問題,也正是這“一聲狼嚎”揭開了一個自然生態的嚴峻的生活現狀。作者開篇就說,“一聲深沉、驕傲的嗥叫,從一個山崖蕩漾到另一個山崖,回響在山谷中,漸漸地消失在漆黑的夜色里。這是一種不馴服的、對抗性的悲鳴,是對世界上一切苦難的蔑視情感的迸發?!蹦敲?,這“一聲嚎叫”究竟有哪些特點? “深沉”與“驕傲”又應該做出怎樣的理解?“這”里面到底蘊含了怎樣的一種情感?也許學生們可以理解“深沉”之中所傳達出的無奈和哀嘆,明白狼在人類的獵殺和擠壓下遭遇到越來越殘酷的折磨,但是不一定理解“驕傲”之中充滿著的無窮的不甘和警醒,它們不僅十分清楚自己的艱難處境,也清楚這樣下去會帶來怎樣的一系列的后果,在這個道理面前人類卻始終蒙在鼓里。開篇教學初步激發出學生進一步的閱讀情趣,為整篇文本的理解奠定了一個精神基調,也為閱讀期待設置了繼續解讀的懸念和指引了自我理解的方向。
姚斯說,“文學和讀者間的關系能將自身在感覺的領域內具體化為一種對審美感覺的刺激,也能在倫理學領域內具體化為一種對于道德反映的召喚?!雹軐徝佬蕾p作為一種閱讀闡釋活動,不僅從文本作品的廣闊背景和閱讀者的生活經驗之間揭示出一種閱讀的矛盾,而且在作品的未定性和讀者的具體化之間尋找到一種歷史的關系,從而形成作者作品與讀者理解之間的一種審美對話。
文本作為一個開放性結構放置在讀者的面前,潛在于文字背后的意蘊有著一種等待理解的審美價值,只有主動參與文本的語言情境才能認識作者在作品中給予我們的深刻回答,從而體驗到作品意義的深邃性和作者情感的豐滿性。文本理解是把讀者置身于作品的豐富內涵并設身處地地領會作者的情感思想,整個過程是一個語言理解和審美體驗的過程。一切的理解都是解釋,都是通過語言的媒介而進行的具體化的對話,在喚起文本意義的過程中讀者自己的情感也自然參與了進來。
《像山那樣思考》第一節之后緊接著的問題是,我們怎樣從文章的語言背景中深入理解這一聲“深沉、驕傲的嗥叫”所隱含的深刻含義,為什么只有山能夠聽懂其中的深刻含義。分析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從各種“活著的東西”產生的各種不同反應分辨出 “淺顯而迫近的希望與恐懼”,通過文中的一組形象的排比句來認識清楚這是一個嚴峻的生態倫理問題;第二步從山的角度去理解狼的嗥叫的深刻含義,揭示出狼的存在與否對于山、自然和人類有著息息相關的聯系;第三步看為什么“那些不能辨別其深藏的含義的人也都知道這聲呼喚的存在”卻沒有像山那樣去思考,比較分析山和一般人思考方式有什么不一樣,從而得出一般人類的思考是一種眼前的、淺顯的、功利的、偏面的主觀的看法,而山的思考是一種長遠的、深刻的、公正的、全面的客觀的思考,所以說只有山“能夠客觀地聆聽狼的嗥叫”。三步之后,一個問題馬上可以跟進,其實山的思考就是作者的思考。對于同一聲狼嚎,同一種事物,人們常常習慣于“這樣”的思考;只有山明白,也只有作者明白,我們不能“這樣”去思考,應該像山“那樣”去思考。
在這種審美對話的過程中,構成了一種情感的同在和意義的同在,其實質是讀者與作品的同在,是在相互依賴的交叉點上展開的對話活動,“一個是存在于本文和現實之間的交叉點,一個是存在于本文和讀者之間的交叉點”⑤。一系列的閱讀對話將問題聚焦到嚴重的生態失衡現象和對待事物的思考方式上,在文本語境的世界里進行著能動的相互作用,造成一種真實而真誠的閱讀情境。
利奧波德為了說明自己的認識由來,花了較大的篇幅敘述了自己的一段親身經歷,并且將自己的情感變化公諸于眾。教師可以讓學生速讀分辨作者所經歷的“敵對——同情——敬畏”三個裂變過程,了解作者在生態環境遭受到嚴重惡化的事實面前,終于愧疚于“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沒有狼的地方就意味著獵人的天堂”的錯誤,深刻體會作者面對神圣事物的一種嚴肅而認真、謹慎而畏懼的人生態度,從中發現利奧波德所揭露的生態倫理問題是一種悲劇性現象,作為悲劇性現象在被讀者理解的過程中就有了一種審悲體驗,于是,在讀者的情感世界里滲透進一種強烈的痛苦和哀傷,也在各自的生命精神里獲得了一次清醒的洗禮和凈化。
三、思想交融:打開讀者思維的光明視野
文本閱讀的過程是從文本的歷史出發又回到讀者的現實,是在文本的意義世界里感受到自己的精神運動,“人類教化的一般本質就是使自己成為一個普遍的精神存在”⑥。這里存在著兩個彼此不同的視域世界,一個是作者將自己的精神世界置入于文本的歷史視域,一個是讀者將自己的文本理解置入于當下的現實視域。當我們初步理解了文本的思想意義之后,一切的文本理解就不能局限于近在眼前的東西,而要想方設法去超越這些東西向外擴展和延伸,因此,理解的任務首先是站在作者的立場上還原文本的歷史現象,其次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努力接續文本的歷史距離,最后是在視域交融的狀態中獲得一種積極的普世意義。
伊瑟爾說,“閱讀的每一個時刻都是保持和綿延的辯證統一,它傳達一個未來的、有待于讀者占領的視界,并且和已經實現了的(并且正在逐漸消失)過去視界融為一體?!雹咭胱屪x者進入到文本的精神領域,就不僅需要接受文本所發出的語言信息,還需要沿著文本的視域結構去思維和消化?!断裆侥菢铀伎肌吩诮Y尾部分寫到因為人類的獵殺,“狼——鹿——草”之間發生了一種可怕的生物鏈現象,山在“對鹿的極度恐懼中生活”。教師可以連續發問,在利奧波德那個看見了狼就扣動扳機的年代,他們用槍彈打在了狼的身上,其結果就是,那顆子彈又轉了回來,最后打在了誰的身上,學生自然清楚是打在了人類自己的身上;那么,誰應該像山那樣思考呢,是人類;本文在寫狼、鹿、牛、牧人等一系列關系的時候,歸根結底是寫誰與誰之間的關系,是自然與人類的關系。然后可以讓學生再讀文章,在文章結尾部分尋找有沒有通過群山的思考直接表述作者生態倫理思想的句子。學生很快能找到兩個關鍵句,一個是“太多的安全可能產生了長遠的危險”,一個是“這個世界的啟示在荒野”,憑著學生已有的理解基礎,不難解釋這兩個句子所包含的意義。關鍵時刻可以點撥學生,“荒野”代表的是自然世界,它給這個世界的啟示就是整個大自然對生存法則的啟示,無論是狼,還是鹿、草,甚至是牧牛人,都是生物鏈上的一部分,都是一個個自然的生命,而每一個生命都應該獲得尊重;這個世界可以有主人,但不能有主宰,人在處理與自然的關系的時候,絕不比山更明白,人類應該向山學習,像山那樣思考。教師還可以利用這個環節進行適當的拓展介紹,“這個世界的啟示在荒野”這句話是美國另一位自然主義作家梭羅的話,說說梭羅與他的《瓦爾登湖》,照應本單元的另一篇文章《神的一滴》。
這個時候這堂課基本完成了教學任務,也實現了預期的教學目標,但是,閱讀理解更需要讓讀者超越文本真實的生活情境的界限,在讀者的閱讀背景中產生新的思考和感悟,那么就必須重新尋找文本可以啟迪學生的新的角度進行體味和辨析。教師可以提問,既然山代表的是自然的聲音,那么我們可不可以把題目改成“像自然那樣思考”。這是一種換位的思考方式,雖然說的是一個道理,但是有著本質的區別。因為作者采用擬人手法賦予山以象征意義,“山”是一個意象,“山的思考”是一種意境,整個題目特別富有詩意,有濃厚的文學色彩和味道,攝人心魄,發人深省,耐人尋味;而用“自然”的話太寬泛,指向不明,象征意義就不顯著。
小高潮之后可以讓學生把題目再讀幾遍,感覺一下這個祈使句的重音位置應該在那個詞上,說說自己的理解。這不僅僅是一個面對題目的用詞問題,實質上是將整篇文本的閱讀理解和題目之間形成一個完整的呼應,學生基本會產生三種意見,一是重音在“山”上,強調的是山的自然與法則,有一種凝重、莊嚴、巍峨、包容一切的形象感和象征力;二是重音在“那樣”上,強調的是山的客觀的思考方式;三是重音在“思考”上,強調的是必須進行深刻的哲理思考。每一個詞都有自己特殊的意義,是一個特別具有感召力和啟示性的題目。教師可以順勢小結:全文有兩條線,明寫一聲狼嚎,暗寫山的思考,從山的思考里揭示出狼嚎的含義,希望人類感悟自然生態的平衡法則,用實際行動改變為了自身利益而給大自然造成的嚴重危害。這個主題無論在利奧波德的年代,還是在現在或者將來,都具有十分深刻的意義,因此有人說這是利奧波德站在山頂向人類發出的一聲深情的吶喊,還不如說是作者跪在廣袤的大地向人類發出的一聲悲憫的祈禱。
文本語言的生命在于作者的深刻情感與精神,語文教學的使命在于讀者的深切感受和體悟。由于閱讀視野發生了新的變化,讀者將文本語境、歷史現象和現實世界融合在一起,最終達到的目的不是以一種視域代替另一種視域,而是在多種視域的交融中為閱讀的理解與解釋產生出一個新的視域。文本的閱讀理解與解釋過程經歷了思考作者思想和產生自我思想的過程,讀者的閱讀活動就成為一種精神性的歷練活動,每一個讀者的精神生命都在自身的思想認識中獲得進步。
注:
①②③⑥漢斯-格奧爾格·加達默爾著《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基本特征(上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212、348、337、14頁。
④H·R·姚斯、R·C·霍拉勃著《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1頁。
⑤⑦W·伊澤爾著《審美過程研究——閱讀活動:審美響應理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第72、15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