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7日 星期二 “育心麗謙?時間管理100天挑戰營”第23天
【早起】5:36
【學習】時間管理第23/48講
【鍛煉】盤腿1小時,艾灸
【日記】
今天帶寶貝回我外婆家參加村里一年一度的盛事“敬天公”,下午和小姨、姨夫一起到新建的龍江頌公園玩。
公園就建在外婆家所在的洋西村。我自從斷奶后就被外婆帶回了這里,一直到五歲多回城里上幼兒園才離開。這里留下了我童年最初的記憶。去年就聽老媽說我們村被改建成了“龍江頌”主題公園,風景無邊,可由于各種原因我一直沒回來看過。今天置身其中,那碧水藍天的美景讓我一下子找不回小時候的記憶了。原來我們村也可以這么美。
古磚窯,我們蓋房子用的一磚一瓦就是在這樣的窯里燒出來的。洋西(村)的土話叫“窯西”,就與這樣的磚窯有關。燒窯原本是全村家家戶戶都有人從事的行業。
關于“龍江頌”“龍江精神”“龍江風格”,從小就常聽大人掛在嘴邊,說起來都是很自豪的樣子。耳濡目染地聽說了當時的一些故事,可總覺得離我很遙遠。今天參觀了“龍江精神”展示館,才知道我真是無知啊,我一直以為名不見經傳的小村子竟然曾經全國聞名過。
補課一下:
1963年,地處九龍江下游的龍海遭受百年罕見的特大旱災,為了抗擊特大旱災,搶季節、搶農時,保證春耕生產順利開展,全縣人民團結一致,投入緊張而艱苦的堵江抗旱斗爭。在九龍江西溪堵江截流引水戰斗中,榜山公社作出自我犧牲,淹掉1300畝小麥、秧田,確保堵江工程的勝利和下游10萬畝稻田用水,人們把這種“丟卒保車”、顧全大局的精神譽為“榜山風格”。后來,隨著抗旱斗爭的深入,“榜山風格”在整個九龍江流域推廣普及,最終形成轟動全國的“龍江風格”,并被搬上舞臺,成為文*革中的樣板戲之一《龍江頌》。1972年,同名舞臺劇被搬上銀幕,由北京電影制片廠攝制,上海京劇院《龍江頌》劇組演出,更使龍江精神廣為流傳。
龍江精神是老一輩留給我們的精神遺產,在物欲橫流的現在更應該被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