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景:
1.及時有效地傳達信息
a.為自己贏得表達的時間
誤區:
沒時間?說快點~
溝通這件事永遠是雙向的,不是你單方面把事情講完了,任務就結束了。更重要的是,在表達的過程中,聽眾還得能投入,溝通才算成功,否則說的飛快,只會讓原本能耐心表達的重點變成一股腦的噪聲。
tips:“買時間”策略
在別人不給我們不夠的時間說話的時候,先別忙著去埋頭想自己要講什么,而要先去思考——如何才能讓別人愿意花更多的時間聽?我們得先給自己爭取到時間,才有機會說清楚自己的想法。
比如:面試中,主考官突然出題:現在給你一分鐘時間,請你展現一下個人魅力(或其他特質)。這時怎么辦?一分鐘,夠干什么呢?唱首歌都不夠。
這是考驗我們在條件不足的時候,要想辦法創造條件體現自身的魅力。此時我們要做的其實不是展現魅力,而是爭取能夠展現魅力的時間。
回答:讓我用一分鐘時間展示魅力,這個挺難的,尤其對于我來說。其實工作的時候我是一個沒什么魅力的人,存在感不強;但不知道為什么,身邊很多朋友都說跟我相處起來很舒服,一起做事的時候,能讓他們覺得特別安心。也許,這也是一種奇怪的魅力吧!所以,可能會有點超時,但不知道我可以講幾個這方面的例子嗎。
這幾句話中有三層意思:
制造意外;“沒什么魅力的人”
引發好奇;“沒什么魅力,為什么別人愿意跟我一起工作?”
回應主題;面試官對你的“沒有魅力卻受歡迎”開始感興趣,你可以開始講幾個小故事,即使超時,對方也不會計較,因為我們已經給自己買到了時間。
注意:
這招買時間,只能用于對方不給你時間,而非情勢不給你時間的狀況,比如著火了,要長話短說。
夠膽買時間,就得有底氣用好買來的時間,不然你成功的引起了關注,最后沒講出什么東西來,只會失敗得更慘。
常用句型:
請先給我一分鐘好嗎?保證不耽誤您時間。
關于這件事,如果您不給我時間解釋,那就是逼著我說謊話了。
這事很復雜,你想知道詳情嗎?
b.傳遞壞消息的分寸與技巧
誤區:
怕被罵,所以言行失當
報告壞消息,最常見的誤區是因為要表現出感同身受,反而讓自己受牽連,成為被指責的對象;
第二個誤區,是我們經常會混淆“善意”和“愧疚”這兩種情緒;
第三個誤區,有些富于行動力的人,在傳遞壞消息的同時,為了安撫接收方,也為了避免自責,往往會主動出言安慰,甚至出謀劃策,試圖幫對方解決整個問題,卻忽略了這樣做其實很容易有失分寸,并伴隨著極大的風險。
原因:
首先,作為傳達消息的中立方,你未必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主動安慰和建議,一個弄不好就畫虎不成反類犬,讓原本就情緒不佳的對方更添憤怒。
其次,當你主動安慰的時候,就將自己的身份由“不承擔責任的傳達者”轉變成了“要承擔責任的行動方”;
對策:
專業、善意與陪伴
專業——中立的姿態。既不過分親熱,又不過分冷漠,才能做到既準確忠實地傳遞消息,又不會進一步刺激到接收方的情緒。
善意——同理心。正所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自然而然就會生出一種“我應該多做一點事來幫助你”的心態,慈悲行為就是這么來的,但要注意,我們應表達的是“愿意幫助的善意”而非“過失在我的愧疚”。“對不起,這事辦砸了”VS“很遺憾,這事沒成功”
陪伴——行色匆匆代表著不尊重,說完消息就走,讓對方產生“哦,我們家出這么大事,你就當什么都沒發生?”可以陪伴,但千萬不要主動安慰。無論是想當然地說一些自以為“體貼”的話,還是用主動的肢體語言,比如握手、拍背、或給出所謂“積極地”解決方案,都不可取。
“傳遞壞消息”,這件壞事并非由你造成,你只不過是因為身份、職業使然的一個傳遞渠道而已。要專業不要同情,要善意不要愧疚,要陪伴不要主動安慰。
常用句型:
我來說明一下,這件事情是這樣的……
我很遺憾,情況并不樂觀……
有任何疑問你都可以問我,我會告訴你我所知道的一切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