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1980年7月,經過中考,營口縣第一高級中學沒有考上,進入了剛剛成立的位于湯池公社的營口縣第四高級高中。對于祖祖輩輩都在農村生活的學生來說,離開農村走向城市,能當上國營職工,吃上商品糧,是恢復高考后千千萬萬農村學生夢寐以求的理想,能否考上高中就是擺在人們面前的一道不可逾越的門檻,考上了高中,就意味著離實現夢想又近了一步。
9月初,我帶著錄取通知書,背上行李,來到了離家二十多公里的營口縣第四高級中學。四高位于湯池公社政府西南約兩公里的公路西側,是周家公社在1963年成立前就存在的營口縣第四中學所在地,俗稱老四中。生源來自營口縣東部六個公社,我們是第一屆。成立當初,四高只有兩個班級,老師也是從各公社中學老師中抽調上來的。
我們班班主任是李連濱老師,他是遼大數學系五十年代的畢業生,中等個,長方臉,五十多歲,說話慢條斯理,笑的時候兩邊嘴角略微往上翹,中低聲音,沒看見他發過脾氣。上課的時候,如果精力不集中,不仔細聽,坐在后排的學生恐怕都聽不清楚。板書時寫字不快不慢,保持勻速,字跡清晰工整,前后一致,橫平豎直,這是我從讀書到現在見到板書最好的老師;
二班班主任李明喜老師是沈師中文系畢業的,教我們語文,他的愛人也姓李,教我們代數。語文李老師矮個,長瓜臉,說話速度快,語音短促有力,是個急性子人,而他的愛人跟他正好相反,團團臉,腫眼泡,眼皮之間形成一條縫,說話細聲細語,是個慢性子人。
由于四高剛剛成立,住宿條件非常差,男女宿舍都是用方木和模板搭建的南北相對的通鋪,行李是一個挨著一個,象部隊臨時拉練似的。每到晚上鉆進被窩睡覺時,南北兩排相對的腦袋齊刷刷的,酷是兩道黑黝黝的平行線。
到了冬季,每個房間都有一個站爐子,生爐子都是大家自愿的,燒的都是塊煤,每到晚上爐火燒旺時,大家都會湊到爐子跟前,伸出那一雙雙冰冷的手在爐子周圍翻來翻去,搓來搓去,邊取暖邊寒暄,好不熱鬧。
早上的晨跑是每天必做的項目,只有星期天,大家才能睡個懶覺。鈴聲就是號令,鈴聲一響,大家就趕緊起床,來到前院的操場跑步,兩個班級每天跑步時,由畢業于沈陽體育學院的李老師牽頭帶隊,由我領跑,為了照顧女生,一般速度不快,約半個小時左右,大家就分別到教室上早自習。冬天的晚自習大約上到九點,十點熄燈休息。
經過一個多月的觀察和了解,班級開始組建班委會,學校開始組建學生會。10月份的某一天,課間時間,李老師單獨找我談到組建我們班團支部、班委會和學校學生會的事情,他說讓我擔任我們班的團支部書記,學校的學生會主席,我們班的班長由其他同學擔任,我欣然接受。接著,李老師把我們班班長的推薦權利交給了我,經過再三考慮,根據表現,我決定由沈繼偉擔任我們班班長。
就在讓我當學生會主席的當天下午,李老師跟我說,他要求我在明天上課間操時到臺上和大家見見面,我欣然應允。第二天做課間操前,由體育老師向在一個操場做操的初中、高中同學們宣布了高中部學生會主席的任命,這時臺下掌聲一片,隨后我走上水泥臺與臺下同學們揮手致意。
時間一天天緊張而有序地度過,忙碌中充滿著期待,艱苦中流露出對美好未來的向往。剛上高中時,我的文科較好,數理化成績不太理想,英語成績更是一般,自己定的目標也不高,能考上中專就面朝南磕頭了。
經過三個月的學習,我和同學們迎來了第一次考試,考的是政治經濟學,滿分是100分,經過緊張的答題,我是班級第一個交卷紙的,考試老師感到很吃驚。第二天結果出來了,當王老師宣布分數時,同學們都豎起耳朵,靜靜地聽老師宣讀每個同學的分數,當我聽到自己考了95分時,我感到非常坦然,因為這個分數是在我意料之中的,但我沒想到能在兩個班級中排名第一,分數宣布完畢,老師把卷子分別送到每個同學手中,老師走到我跟前時面帶微笑地對我說,“我出的題,一般能考個七八十分就不錯了,你能考出95分,我是實在沒辦法給你扣分了,我真沒想到你能考的這么好。”
聽到老師對我的表揚,我當時心里真是美滋滋的,有一種說不出的自豪感和滿足感。當時我就暗下決心,一定要在這里好好學習,絕不辜負老師對我的期望,給自己和老師爭口氣。
可是沒過幾天,我的這種想法就有了動搖。這種動搖是由我班一個崔姓同學突然轉到縣城某中學就讀這件事引起的,她的轉校引起了我的重視,我想我不轉校,死守這里,兩個班級不太可能分文理班,文理科目都要學,將來我不能報理科,如果報文科時間保證不了,經過反復思考,我決心也要到條件更好一些的縣城學校去讀文科班,很快,我通過在湯池中學任職的親戚介紹,決定到營口縣第二高級中學學習。
消息不脛而走,政治課王老師聽說此事后想要挽留我,但我心已定,于是,在12月下旬,我來到了營口縣第二高級中學文科班就讀。
如果說在四高我的成績還有一拼,但到了二高文科班后,我發現自己的成績和成績優秀的同學相比,差距還是相當大的。最大的差距是英語,英語好的同學可以和老師在課堂上對答如流,可我連一句完整的句子都說不上來,別說朗讀英語課文了。不管怎樣,既然不是錯誤的選擇,就應該勇往直前,奮力拼搏。
原以為到二高就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學習,可萬萬沒想到班主任姚老師有一天突然找到我,讓我當班級的體育委員,可我在體育方面沒有什么特長,一時讓我很茫然,但對姚老師的要求又不好當面拒絕,我對老師說,“原來的體育委員不是干的挺好嘛,讓我當是不是不合適,”
“原來的體育委員不想干了,”姚老師說。
見此情況,我也沒法推遲,只好答應。其實,體育委員也沒什么不好當的,無非是組織班級同學出早操,做課間操,上個體育課,搞搞班級間比比賽什么的。經過多年的鍛煉和親身體驗,我覺得無論在班級和學校擔任什么學生職務,最重要的是組織能力和在同學中的號召力,以及與班主任和科任老師的溝通協調能力,具備了這些能力,無論你在什么職位上都能駕輕就熟,游刃有余。
客觀的說,二高的學習環境和氣氛要比四高好很多,學生素質也比較好。離1982年高考的日子越來越近,老師和同學們都繃緊神經,開足馬力,使盡渾身解數。
六月的北方正是炎熱的季節,天熱心焦,緊張忙碌交織在一起。每當回憶當年那種考前復習情景,就會不寒而栗,歷歷在目。
早晨,天還沒亮,教室里早已燈火通明。走進教室,教室里一片肅靜,聽不到有人說話,只能聽到翻書的聲音,絕大部分同學都能在教室里復習,也有極少數同學拿著政史地書本跑到學校外面的樹林里學習。
那時,教室里的空氣仿佛已經凝固,全部打開的窗戶也趕不走夏日的酷熱,各科模擬題,筆記,教材,擺滿了書桌,背書,算題,背筆記,熟悉已經考過的卷紙,大家各忙各的,誰也顧不了誰,真是爭分奪秒。
十年磨一劍,高考前的那種緊張和焦慮,是前所未有的。
高考的時間越來越近,老師已使出渾身解數,學生也筋疲力盡,在最后一個月的時間里,老師只能做的是反復提醒學生,不要再摳難題,要熟悉熟悉公式,定義定理,考場上先答什么,后答什么等解題技巧和方法。
對于少數高考無望的學生,只能消極等待畢業,他們也都能嚴格遵守紀律,決不會打擾別人。
光陰荏苒,歲月如梭。距離高考只有一周左右的時間,照完畢業照就放假了,學生各自回到自己的家里,為高考做最后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