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面對孩子的情緒反應,要應用同理心作出應對,也就是將孩子真正的情緒感受,用適當的語言表達出來。這樣,一方面可以讓孩子學會正確的情緒語匯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另外一方面,也可以讓他們感受到被接納和了解。因為情緒得到宣泄,身體也會自然得到放松。例如,孩子換牙齒,不敢講話,怕別人會笑;或晚上怕黑,不敢起來上廁所。這些情況下,家長可以抱抱孩子,對他說:"我知道你擔心被同學笑,因為牙齒掉了,如果是我,我也會。"孩子安心之后,就愿意和父母一起討論解決方法。如果家長一開始先否定孩子的感受,"別人笑又不會怎樣,就不愿意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了。
討論情緒感受是了解及控制情緒最直接的方法。三歲到九歲這個階段,正是孩子學習認識情緒的關鍵時期。當孩子生氣或難過時,父母不能轉頭不管,也不要懲罰孩子;相反,要告訴孩子感覺并不可怕,任何感覺都是自然的,也都是可以處理的。可以利用回家路上,洗澡或睡前,與孩子一起聊聊當天的心情和情緒感受。父母也可以真誠分享自己的感受,教會孩子學會聆聽別人的情緒。孩子如果在一個能夠公開表達情感、討論感受的家庭中成長,就會潛移默化培養出與他人溝通的能力;孩子如果在一個情感壓抑、欠缺溝通的家庭長大,就可能成為"情緒上的啞巴"。一個可以清楚表達情緒的人,多半都是從小就開始學習情緒語言的。并且,多半都是在家庭從父母身上越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