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在碎片化時代,
和你一起每周深度思考一個問題!
有時候,我們總以為自己是對的,別人是錯的。其實,只不過我們看到的角度不同而已。
所以有時候慢下來思考很重要!
看下面這張圖,先看左邊那張5秒鐘,然后再看右邊那張,注意,這個步驟很重要。
你是否看到一位女士?她長相如何?年紀多大?
或許你認為這位女士是個可愛的摩登女郎,鼻子小巧,時尚靚麗,男生看到還會有各種幻想!
如果我說你看走眼了,這位女士其實已經七十多歲了,而且面帶愁容,過馬路還需要你扶一把,你會有什么反應?不信你自己再往上仔細看看!
如果看不出來再看看下面這張圖,一樣,先看左邊那張5秒鐘,再看右邊那張。
如果還看不出來,你試著對比一下,左邊那個老太太的嘴對右邊那老太太的那張嘴,右邊少女的下巴其實就是老太太的鼻子。(一定要看到才往下讀)
其實第一張圖和第二張圖中的右邊頭像都是同一張照片,只是參照物不同而已,這就足能讓你產生視覺錯覺。
如果在班里把其中一張給一半人,把另一張給另一半人,教授請一邊的同學向另一邊的同學講述他所看到的,肯定會各執己見:
“別開玩笑,我看她不超過20歲,怎么可能是個老太婆呢?”
“你才開玩笑,她少說也有70歲了。”
“她那么年輕漂亮可愛,我都想和她約會了!”
“年輕?她是個丑老太婆!”
這只是視覺錯覺,當別人給你指出來,你是信服的。可怕的是我們生活中的各種認知錯覺,別人說破了嘴你也聽不下去,還認為自己是對的。
下面這兩個人你更喜歡哪個?
Allen是一個聰明、勤奮、沖動,愛挑剔、固執、嫉妒心強的人;
Ben是一個愛挑別人毛病、不懂變通地固執、沖動、、嫉妒心很強、努力、聰明的人。
心理學家Asch曾做過這樣的一個實驗,參與實驗的人大部分都更喜歡Allen。為什么呢?
其實這種現象叫“首因效應”,也就是人常常說的第一印象很重要。本來這兩個人的評價都是一樣的,只是換了一下先后順序而已。如果某人是奸詐的,那么他的聰明就充滿消極意義;如果某人是正直的,他的聰明就是積極的。
就像張根巨說的那樣:很多明星陽光清純帥氣的第一印象會招來很多粉絲,即使后面吸毒了粉絲也會從各種角度來解釋自己的偶像:
合理化:吸大麻和嫖娼在有些地區是合法的;
訴諸權威:奧巴馬也吸過大麻,馬丁路德金也嫖娼;
轉移焦點:挖別人隱私,不要臉,咩咩咩;
借口:藝術家需要靈感,女人和毒品是靈感之源;
借機發泄:xx這種官媒就是拿別人當工具來掃清道路,真是垃圾媒體;
否定:這是一次構陷和污蔑,被別人陷害的陰謀。
承認偶像的不完美其實并不艱難,難的是承認自己原來的錯誤崇拜,因為這是在否定自己。
這些認知上的錯覺會使你犯很多錯誤,特別在人生的各種選擇上,一次錯誤的選擇會使你走向悲慘的世界中去。那我們又該如何避免這些認知錯覺呢?
這次結合以問題為中心的重要性來講講如何避免認知錯覺,做一個更理性之人。
1、不要急于給出自己的答案
2、不要強行解釋給出答案
3、不要輕信經驗答案
一、不要急于給出自己的答案
我們看到問題總想快點知道答案,考完試我們是不是有這種體會。這種習慣促使我們遇到問題時,總想快速解決這個問題,快速給出自己的答案。
很多時候因為你的認知錯覺導致你的答案是不對的。
比如這兩道小學數學題:
1、如果5臺機器能5分鐘生產5個小零件,那么100臺機器生產100個小零件需要多長時間?
2、球拍和球共花1.10美元,球拍比球貴1美元。問球需要多少錢?
我相信很多人都可以算出來,但第一感覺還是會冒出錯誤的答案。比如第一題直覺算得100分鐘,第二題算得10美分。但正確的答案分別是5分鐘、5美分。
這兩問題都有確切的答案,而且都不太難,但有一部分人還是會產生錯誤的認知反應。在現實中,我們遇到的問題更復雜,且往往沒有確切的答案。如果著急給出自己的答案,很可能是錯誤或不是最優的。
比如上篇文章說的那樣如何選擇男朋友?很多人都難于做到理性,我自己也是(但我們應該“寧在一絲進,莫在一絲停”)。所以大學生戀愛成功率為什么那么低?和急于給出答案有關的。
有一部分原因就是我們急于給出自己的答案,TA就是適合我的(本來就是為了玩玩等其他因素例外),從來沒有認真思考過自己的性格,對方性格,什么樣的性格是比較匹配自己的。很多人說,找到一個都不錯了,于是我們寧愿在影響我們一生的幸福上犯認知錯誤,也不愿在勇氣和尋找上努力。所以中國很多家庭不是很和諧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舉一個我最近遇到的例子:
我們老師叫我們分組嘗試做一個公眾號推送內容,如果運營好幫拉投資贊助什么的(當然我是不信的)。很多組都定位年輕人,搞一個年輕人喜歡的美食呀,娛樂呀,搞笑呀,以視頻方式進行運營。老師也非常贊同,也喜歡以視頻方式推送。
你們認為這有什么問題嗎?
或許你們也急于給出答案,定位年輕人搞娛樂搞笑的視頻不是挺對嗎?當時我就是不著急給出答案。
我在想,以視頻推送的公眾號火的多么?不多呀!
為什么以推送視頻的公眾號沒有火呢?
后來我想到場景不對!人們不會在公眾號看視頻,特別是不出名的。看搞笑視頻都是在抖音、快手、火山直播等短視頻或直播平臺。
就像麥當勞在全球的可樂銷售比漢堡還高,為什么不主打可樂而一直推廣漢堡呢?就是因為人們會為了漢堡去麥當勞,而不會為了可樂去麥當勞,這就是消費場景問題;
像支付寶也是,人們會在支付寶線上進行支付,但不會在支付寶進行社交。雖然阿里巴巴一直在推廣社交,但一直是失敗的。可能有人會問:那為什么會在社交微信進行支付呢?
其實微信支付是因為砸了幾十億在滴滴打車和線上訂餐而推廣出來的,但你的公眾號沒有什么資源去推廣不行的。而且前提微信發明了紅包,這也是社交的一種,而且大筆交易額還是在支付寶進行。這就是支付和社交場景的不同。
當時我就在班上說過:在公眾號做視頻運營基本沒戲,結合音頻或許有機會。在不久,咪蒙、新世相等公眾號紛紛推出付費音頻,而且現在來看效果很不錯。那時我的推斷沒錯的!
所以,我們不要著急給出自己的答案,先一層一層往本質去想,給出更合適的答案。
二、不要強行解釋給出答案
人們是無法忍受沒有解釋的事情,即使很大可能是錯的,我們也要強行給出一個似乎合理的答案。認知心理學告訴我們:人們解答一個問題,往往是為了讓自己得到一個滿意的答案,而不是為了正確的答案。
比如我們的祖先解釋不了為什么下雨響雷,就強行給出了一套理論。是雷公在天上敲鼓什么的。
所以這是我們的天生就有的行為,因為解釋了就變得可控,人如果對事情不能進行可控,就會產生恐懼和不適。這也解釋了人們為什么會迷信。比如:
在一些小城鎮,人們特別喜歡把相關性理解成因果關系。如果你做了某件事,同時某個人出事,人們很有可能認為你這件事犯了風水導致這個人出事。像建房子、修路、掃墓。而且人們因為“隧道視野”,總是記得很小一部分這種出事的情況,更多沒事的不會放在心上。這些,很多都是強行給出因果關系。
這種認知錯誤在近代也非常多!舉一個例子:
蓋茨基金會曾經給了17億美元贊助一個團隊,用以調查那些最成功的院校有哪些特點,尋找成功的秘密。其結果之一是:這些著名院校規模普遍較小。后來蓋茨基金會投了很多錢建立小規模院校。
人們很容易從因果關系去解釋小規模院校可以給學生提供更多的關注和輔導。但這是錯的,為什么?
因為你統計那些最差院校的特點,也會發現較差的學校比一般水平的學校規模要小。如果也會習慣把相關性給出一個因果解釋:學校小學習氛圍不好。
其實,規模小的學校并不是導致院校變優秀的原因,而是有些學校小變通比較靈活。
還有一對比較有意思的例子:
外國有一個叫“體育畫報詛咒”,凡是登上《體育畫報》這本雜志封面的運動員,都會在接下來的賽季中表現欠佳;本國也有一個例子,凡是魯豫采訪過的人,接下來就出現各種問題,特別是企業家。其實,這只是“回歸效應”罷了。(這個效應是高爾頓做了大量調查發現的,他是達爾文的表兄)
現在流行的星座也是,這明顯和我們非常不信的算命是一個道理。除了滿足社交外,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解釋了一些似乎對的事情,滿足可控感。
如果我們喜歡本能強行解釋給出一個自己滿意的答案,而不是正確答案,這種認知錯誤會導致你得到往往是表層答案,甚至會導致你各種失敗。
三、不要輕信經驗答案
經驗之談經常是不靠譜的,因為每個人是不一樣,而且很多事情都有偶然性。
我們在選文理科,選專業,選學校,選工作等等,我們都喜歡詢問老師、家長、學長學姐等,他們也非常樂意給出他的經驗之談。但你想想,有多少次是真真有用的,有些還會錯誤引導你。
比如有些高中老師本來認知就比較有效,很多信息都是從網上一些碎片化知識了解,然后潛意識結合他的愛好給出一些方案。如果我們喜歡這位老師,很有可能特別輕信不加思索就聽從老師所說的去做,后來才發現自己選錯了專業等等。
一定要相信,沒有全面幫你分析的經驗之談一定只能做參考,很多時候連參考價值也不高。不要自己太懶,因為選擇經常比努力還重要。
但這種現象實在太多了,比如:
·在小城鎮,還是有很多人覺得進入銀行是非常棒的,即使是非常普通的崗位。我們都知道線上支付的發展,這個行業淘汰得非常厲害,但很多子女還是聽從父母的落后經驗去行事;
·很多人聽從學長學姐、老師說考研、做老師也挺好的。就拿作老師的來說,如果還只是遵循學校那套教學模式,那你在未來基本沒有競爭力。在人工智能和知識付費情況下,像現在一些老師的教學模式,那你即使不被淘汰也是一個弱勢群體。想想現在上課聽課的有多少就知道了。我們只是聽從經驗之談覺得未來很好,或許是錯的。
·一進入學校我們就聽從學長學姐報各種考證,還有一些二學位,他們的經驗之談帶有很大的自我偏向性。很多學長都是各種機構代理,不是每個證都適合你。很多報二學位是以增加學歷為動機,而不是為了學習,看到很多都是報了不去上課,本專業都不學去那你也努力不了什么。如果想學習,現在網上的課程那么多,質量真的比很多學校的二學位講的內容好。而且我接觸過這些行業,內部很多人都說這是一條灰色產業鏈。所以如果不是為線下課程得到更多的互動,你真的要考慮適不適合自己。
這樣的案例還有很多,這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我們太懶思考,缺乏辯證看待問題。
很多專家的精心預測都經常出差,更何況經驗之談呢。比如:
泰特羅克采訪了284位以“評論政治和經濟走向或提出建議”為職業的人,讓他們對某些大事在不久的將來的發展概率進行評估。可結果非常槽糕,比普通人看問題好不到哪里去。
所以我們在網上看到的各種經驗之談的,碎片化的知識答案,一定不要一昧地輕信。
結語:
我們沒有別人努力,也沒有別人聰明,我們拿什么和別人競爭?我們都知道,選擇經常比努力還重要。所以,讓我們學習一些決策理論,在每次選擇上更理性一些,解決問題更深入一點,避免認知錯誤,未來的機會還是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