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自于卡巴金《正念的療愈力》一書
1.接納:
接納意味著看到事情當下的本來樣貌。
接納,不表示你必須喜歡每一件事情,不意味著你必須采取一種消極的生活態度或放棄你的原則與價值觀,也不表示你必須對現況滿意或只能宿命的順從容忍。接納,不表示你應該停止改進不好的習慣或是放棄追求成長的欲望,更不表示你必須容忍不公不義或回避投入改善環境的努力。接納,單純代表著你愿意看到人事物的真實樣貌。不論生活中發生什么事情,你能確實看清所發生的狀況,不受自己的評價、欲望、恐懼或偏見所障蔽,如此一來,你才更能采取適切合宜的行動。
2.初心:
初心指的是當我們面對每個人事物時,都好像是第一次接觸。
如此,我們才能不被過去的經驗所衍生的期待或恐懼所影響。開放且初心的態度,讓我們涵容人事物的各種新可能,讓我們免于被自以為是的專精所捆綁。生命中沒有任何一分一秒是一模一樣的,每一秒都是獨特的,蘊含了各種可能??吹绞烊藭r,試著問自己,你是用一種鮮活的眼光看到真實的他,還是只看到你心里所認定的他,或是你養的狗兒、貓兒,也試著用這種態度來面對問題。當你在戶外時,看看你是否能以澄明平靜的心,真正的看到天空、白云、樹叢、石頭,如它們當下所呈現的?抑或你只是透過自身想法、觀點、情緒的有色面紗來看這一切?
3.放下:
放下,是一種順其自然并接納事物本來樣貌的態度。
練習中愉悅的經驗,我們試圖延長、擴展,甚至一次又一次地召喚相關經驗。若是不愉快的、痛苦的、令人恐懼的經驗、我們就會努力減除、阻止或閃避。當發現這顆心正在評價時,我們覺察此現象,卻不跟隨任何評價的內容,允許評價升起、存在與消逝,以此學習放下評價。類似的做法,當過去或未來浮上心頭時,藉由直接觀察這些思緒并安歇于覺察本身,因而得以放下它們。若某些事情特別盤據心頭實在難以放下,可以將注意力引導去領受這些“緊抓不放”的感覺像什麼。抓緊是放下的相反,是種情感的黏著依附。不管是哪種依附情感或對生活產生什麼影響,都可以好好認識它們。當我們確實放下時,再領受那感覺像什麼以及產生何種影響。愿意仔細觀察那抓緊不放的思緒,終會讓我們對放下有許多學習與領悟。所以,不論是否能“成功地”放下,只要持續觀察,正念就會不斷地引領并教導我們。如果你還可以入睡,表示你已經是放下的專家了?,F在只需學習將這種放下的能力,運用到清醒時刻就可以了。
4.不爭/無為
靜觀是無為的、是非行動的,除了做你自己之外,靜觀沒有別的目標。有趣的是,你已經是你自己了。這聽起來頗吊詭且有點瘋狂,但足以引領你朝向新方式來看待自己,少點追求而多點同在(being),這來自于可以培養非用力追求的態度。
舉例而言,當你坐下來練習靜坐時,你想著“等一下我就可以放松了”或是“我會變得更有智慧,我將可以控制疼痛或稱為一個更棒的人”,此時你心里已經為自己設定一個應該達到的境界,這也暗示其實你現在是不好的。“如果我能更冷靜、更聰明、更努力、更這個、更那個就更好了!”,“如果我的心臟能更健康、膝蓋能更強壯,那該有多好!但是,現在的我是不好的!”
這種態度會侵蝕正念的培育,正念要求純然專注于當下所發生的一切。如果你是緊張的,就專注于緊張,如果你是痛苦的,就盡所能的專注于痛苦;如果你正在批判自己,就觀察你的心正在進行評價的活動;就只是觀察。請記住,我們允許分分秒秒所經歷的一切存在于當下,因為它已經是如此了。只要單純的在覺察中擁抱、涵容它,你很快就會發現,在靜觀的領域中,達成目標最好的方式,就是別用力追求你所渴望的結果。取而代之的是,分分秒秒如其所是地仔細觀察所有的人事物,進而接納當下所呈現的一切。
5.信任:
信任自己與信任自身感覺的態度,是不可或缺的。過程中也許會犯錯,但總比你一味追求外來指導好多了。有時候你可能會覺得不對勁,此時何不尊重一下自己的感覺呢?為何要因為某位權威人士或某些團體有不同的意見,就輕易忽略或抹煞自己的真實感受?在往后所有練習中,信任自己與信任自己基本智慧的態度是很重要的。特別是在練習瑜伽時,當身體告訴你停止或緩和點兒,你必須尊重這些感覺,否則很容易就受傷。靜觀練習強調做你自己并明白做自己的意義。任何人只要還在模仿另一個人,不論被模仿者是誰,在靜觀的路上已經走錯方向了。
你永遠不可能成為另一個人,你只能期待更充分地成為自己,而這也是練習靜觀的首要理由。雖然對學習來源保持開放與尊重的態度是很重要的,不過到頭來你還是得自己過生活,因此老師、書籍、影音媒材都只是導引與建議。練習正念,就是練習負的起做自己的責任,學習傾聽與信任自己。有趣的是,你愈培養對自己的信任,你就愈能信任別人,并看到別人善良的一面。
6.耐心:
耐心是智慧的一種形式。耐心表示我們了解也接受,若干人事物只能依其自身速度展現。一個孩子可能會把蛹打開,好方便蝴蝶飛出來,蝴蝶卻無法因此受益。任何成年人都知道,蝴蝶只能依照自己的速度破繭而出,是無法加速的。
同樣的道理,當我們透過正念練習來滋養自己的心靈與身體時,我們得時時自我提醒,別對自己失去耐性。不論失去耐性的理由是因為我們發現自己老是處在評價的狀態,或是我們感到緊張、焦慮、害怕,或是因為我們已經練習一段時間卻毫無所獲。無論如何,我們都需要給自己若干空間來涵容不舒服的經驗。為何?因為這些都是我們當下生命的真實呈現。我們學習對待自己猶如對待蝴蝶之蛹,既然如此,何須爲了某些所謂的“更好的”未來而急急催促現在呢?畢竟,每一個時刻,在那當下都是自己的生命啊!
當你如此練習與自我同在時,就會發現你的心里還有“一個它自己的心”這顆心最喜歡的事情之一,就是徘徊于過去未來及沉迷于東想西想。有些想法令人開心,有些則令人難過或焦慮,無論開心與否,東想西想本身即可強勢占據或遮蔽覺察,大部份時間里我們對當下的感知都被各種想法淹沒,完全失去與當下的連結。
當心動蕩不安時,耐性協助我們接納它,也提醒自己不需要受動蕩所困。練習耐性使我們明白,更多的活動或思考其實無法讓我們活得更富足,反向操作才有可能。耐心,就是單純地對每個瞬間全然地開放,承接蘊含其中的圓滿,明白事物只能如蝴蝶般,依其自身的速度開展與呈現。
7.非評價:
正念的培育是透過仔細專注你自身分分秒秒的經驗,在此同時,盡可能不受自己的好惡、意見、想法所牽制。
這讓我們直接看透事理,以一種客觀的、不偏不倚、不加掩飾的態度來觀察或參與,而不是帶著有色眼鏡或心中的想望來扭曲事理。要能對自身的經驗采取這種立場,首先,對于各種內在或外在的經驗,你必須能覺察心里川流不息的評價與慣性反應;其次,學習從這些評價與慣性反應中,往后退一步。當我們開始學習關注自己的內心狀態后,會驚訝地發現原來我們總是不停地在評價各種經驗,對于所見的一切,幾乎都以自己的價值和偏好為基準,不斷地分類并貼上標簽。我評價某些人事物是“好的”,出于若干理由我對他們感到愉悅。我抱怨某些人事物是“不好的”,因為我對他們感覺不好。其余的則歸類為中性,因為與我不相干,我幾乎不會注意到他們的存在,通常也不會引起我的興趣。
基于這種分類與評價的習慣,我們會毫無覺察地落入慣性反應,而慣性反應幾乎都是機械式與欠缺客觀基礎的。各種大大小小的評價盤據心頭,讓我們很難感受到平靜,很難對內在或外在正發生的事情有敏銳的洞察,于是這顆心像溜溜球,整天隨我們的評價上上下下。如果你對這樣的說法感到質疑,只要在上班或上學途中撥出十分鐘觀察自己,你就會發現心頭充斥各種的喜歡與不喜歡。
如果我們想要找到一種更有效的方式來面對生活中的種種壓力,第一要務就是能覺察這種自動評價的習慣。如此我們才能看穿自己的偏見與恐懼,也看到偏見與恐懼如何支配我們,之后才能從中釋放自己。
練習正念時,心中一旦升起任何評價,能加以辨識且刻意采取更廣闊的觀點、暫時停止評價、保持不偏不倚的觀察是相當重要的。
當你發現自己的心已經在評價時,不需要阻止它,只需要盡可能的地覺察正在發生的一切,包括你所采取的各種慣性反應。此外,對已發生的評價可別再加以評價,這只會把情況弄的更復雜。
舉例來說,在練習觀察呼吸時,你心中升起“這真無聊”、“這根本沒用”或“我做不來”的想法,這些其實都是評價。當這些想法浮現時,以下的做法非常重要:首先明白這些都是評價性的想法;其次提醒自己先擱置這些評價,既不追隨這些想法,亦不對這些想法起任何慣性反應,只要單純地觀察心中所浮現的一切;然后繼續全心全意地覺察呼吸。
8.感恩:
感恩是一種生活態度,感恩是一種修行。并不是所有人在一開始即能擁有感恩的心態。
感恩之心,大多在經歷了人世間的困苦與磨難之后,方能體會到原本自身擁有的是多么的可貴。父親的一句斥責,在此時也變得彌足珍貴;母親的不厭其煩,背后又是怎樣的一份胸懷;朋友的默默付出與支持,你可曾感受得到?愛人的一句嘮叨,孩子的天真笑臉...這些都是我們所擁有卻常常忘卻的無價之寶。我們很容易帶著來自自我的期待,將心只打開一條小縫,而將其他的可能性拒之門外。
正念帶著對當下的關注,同時帶著愛與慈悲之心,逐漸打開心門,將更多的愛的光播撒進來,接收到滋養,豐潤內心,內在變得更富有力量,同時增加確信感,自信感。如此,才可以將愛播撒出去,真正建立愛的連接。
想要獲得,先懂得給予。生命是一種藝術,是給予&收獲的藝術。學會給予自己機會,成長,給予他人,也是分享。你永遠不可能分享給他人你所沒有的東西,包括愛。而學會感恩是收獲愛的一個訣竅。
感恩,首先得擁有一雙會發現的眼睛,與一顆感恩的心。要做到這兩點,正念可以幫助你。通過對身體、呼吸、周圍環境、內心世界有意識的關注,提升了覺察之力,也會感受到覺察之美。那么,懂得,感恩的心態就油然而生了。當你擁有了感恩之心,也就是說,你可以感受到自己的富有,你自然愿意與分享?!爱斈惴窒砜鞓罚鞓肪妥兂闪穗p倍的快樂!”
9.慷慨:
給予別人歡喜愉悅,增強了連接,你展示了你的關心,而實際上你是真的為他人,而不是為自己。你撥出時間,關注他們,并提供想法。
? 這九項也是相互關聯的。你不必刻意地記住它們。當你練習“不用力爭取”時,其他的心態也會包含進來,“接納”在里面,“慷慨”在里面,“感恩”在里面,“信任”也在里面,等等。因此,任何一個心態,都通過所有態度的門,因此也形成了對正念到底是什么,有了不同形式的理解。
在東方的語言,Mind和Heart,都可以用“心”來表示。因此,英文的正念用Mindfulness,但沒有聽過Heartfulness. 那么,你就無法全然了解什么是正念。而這些正念的態度,真正是heartfulness的心理要素。這才是正念本來的樣子。你可以體會深刻的是,所有的都是相互關聯的。
所以你可以看到人本來所是的樣子,而不是看待來自他人的威脅,然后找出人類的共性。它來自心,來自頭腦,來自身體,來自生命。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