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蘇軾,大概很多人都能說出一兩件有關他的事情出來,比如會吃,還還得一手好文章。
一千多年前的蘇軾,歷經命運的跌宕,仿佛入世之后就一直走在被貶的路上。出生于四川眉州的蘇軾,科舉考試登朝為官之后,因為舉政不同,先后被貶到杭州、黃州、儋州。身在囹圄,心懷坦蕩,一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撫平了無數游子和落魄之人的心扉。
《人生如逆旅,幸好還有蘇軾》是《詩意的人》欄目負責人,畢業于湘潭大學中文系的優秀作者,湘人彭二。通過對蘇軾成長的解讀以及蘇軾身邊朋友的親人的解析,帶大家走進蘇軾的精神世界。
一、一生漂泊,卻隨遇而安
作者說蘇軾一生漂泊,卻能隨遇而安。他像一顆生命力頑強的種子,在任何地方都能扎下根來,伸展開自己的枝葉,開出美麗的花朵,結出豐碩的果實。
蘇軾一生顛沛流離,有時候為了能和弟弟離的近一點,會主動請求調任。更多的是蘇軾被貶,因為心性直爽,除了和王安石政見不合之外,也經常得罪一些朝中大臣,所以,無論是新黨當權,還是保守黨得寵,蘇軾總會受到一些人的抨擊,皇帝一不高興就會把他貶到荒僻的地方去。
有一次蘇軾被貶儋州,南海之遠,既無友又無金,就連平常跟隨他的侍妾和仆人都走的差不多了,只剩一個朝云跟著他。
結果蘇軾在儋州發現,這里的豬肉并不貴,而且還有海鮮吃。像是發現了新大陸一般的蘇軾寫信給自己的弟弟說,千萬不要告訴別人我在這里過得很好,不然我會被調走,或者會有人來著和我搶吃的。字里行間全是孩子般的有趣,半點看不出這是一位身在低谷的人講出來的話。
入世之初,蘇軾對自己有很大的期待:“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致君堯舜,此事何難。”可是,入朝為官后才知道,人事爭斗遠比抱負和理想難得多。
還好蘇軾胸襟寬闊,懂得自愈,有何處有家何處安一顆淡泊之心,才有了后來漂泊不停卻能隨遇而安的自得生活。
二、永失摯愛,卻偶遇朝云
蘇軾和自己的妻子王弗感情很深,王弗忘后的第十年,蘇軾為她寫了一首悼亡詩:“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滿目哀傷,一腔思念在心頭。
還好,蘇軾赴任杭州后,在一次西湖的宴會上,她遇見了歌姬朝云。
或許連蘇軾都沒有想到,是朝云陪伴他度過了在儋州的日子。朝云唱蘇軾的詞,懂得蘇軾的笑話和無趣。只是可惜朝云走在了蘇軾的前面,按照朝云的要求,蘇軾把她葬在了惠州西禪寺的東南。
朝云亡故后,蘇軾追憶她說,朝云一生辛勞,萬里隨從。
朝云對于蘇軾來說,是懂得。這份時間難得的情誼,陪伴了蘇軾23年。
兩人相識的時候,朝云才12歲,因為舞姿出眾,在杭州城早負盛名。蘇軾看了她的舞,隨即作詩一首:“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相必,那時候,蘇軾對朝云就已經傾心了。
朝云走向蘇軾,向他敬酒。面前這位36歲的先生,就是享譽京城和江南的大才人蘇軾。看著蘇軾,朝云也必定是心動的。
那時候王弗還在,是她把朝云買來回家做侍女的。在和蘇軾一日復一日的相處中,情愫漸生,多年以后,在黃州,朝云才被點名了身份,作為蘇軾的侍妾出現。
朝云作為蘇軾的侍妾和知己,陪伴他度過了人生的幾度低谷期,朝云對于蘇軾是懂得,蘇軾對于朝云也是感激和不舍。
三、弟恭友親,蘇軾一生的幸運
蘇軾和蘇轍一起參加科考,并且同時中榜。是在是因為哥哥的文章寫得太好,就連歐陽修都贊嘆不已,所以弟弟子由,也是常常把哥哥的文章拿來賞讀,處處以哥哥為榜樣。
和蘇軾不同的是,子由性格更沉穩,朝堂之上,即便意見不合,自己也會多半隱忍不發。當哥哥被發難時,他每每又奔波走動,為營救哥哥不惜付出任何代價。
蘇軾有這樣的弟弟,是他的幸運。
蘇軾性情豁達,因為善于直言,結下了很多未曾某面的朋友。每當他被貶到一個地方時,總有一些慕名而來的人,為他解決生活上的困難,視他如知己、師長般對待。
就連“烏臺詩案”蘇軾要被砍頭的時候,隱退的王安石都為他上書,讓他免于一死。那個時代的文人,風骨真是令人敬佩。
蘇軾被貶儋州的時候,年紀已經很大了。去海南做個小官,本想著可能會在這里了此殘生,沒想到當時蘇軾的上級竟然好不為難他,還給了他很多優待的條件,待他如賓客般友好。
蘇軾的一生,雖然命運多舛,仕途不順,但是幸好遇到了支持他的家人和朋友,才讓他有驚無險的度過了幾次劫難。這或許也是促進蘇軾胸懷豁達的原因之一吧。
幸運的人,總會回饋給生命更多的善意和美好。
作者說:“苦了,不順了,想想蘇軾。”《人生如逆旅,幸好有蘇軾》這本書集中了對蘇軾一生遇人、遇事的總結和歸納。
晚年的蘇軾,喜歡陶淵明說的話:“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讀完蘇軾,便知道,人應該順應自然,不喜不悲,接納生命的所有,過好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