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識點
Q:為什么謊言說一千遍就變成真理,這是什么效應?
謊言:利益勢能,關于人情世故,哪有真理呢?無不都是利益勢能對抗。
人情世故中也有利益勢能,關鍵是利益主體是什么?父母用意志(站在勢能頂點)壓迫孩子,孩子在迎合和滿足你的利益動機,在迎合你的通道內關閉了。當父母有更多寬容,孩子有舒展的機會。
真理:利益勢能之外的事實
心理學里,對真理警惕,如果是真理,你是以什么樣的主體和我說話?
Q:如何理想城市中的理想一詞?
人類需要自我確認,IDEA,理念,包括理性也包括感性。
想象的基礎,人類的自我確認,自戀放出來,同時也放出迷幻的感覺,自戀之人只欣賞自己,不欣賞別人。從藝術家開始找合適的生存空間。
Q:數字通常意味具體的、理性的,而美通常是感性的認識,如何理解理性認識和感性認識的辯證關系?
西方美學:數學的理性和精確,理性之美,科學之花
東方美學:感性之美,不可言說,無法通過經驗達成。
(1)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有區別的。表現在:①感性認識是認識的初級階段;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②感性認識是客觀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覺器官而產生的;理性認識是感性材料的抽象和概括。③感性認識通過感覺、知覺,表象三種形式反映,理性認識通過概念、判斷、推理三種形式反映。④感性認識反映事物的現象,理性認識反映事物的本質。
?(2)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相互依賴的。①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是認識活動的起點,沒有感性認識,理性認識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②感性認識有待于發展到理性認識,這是認識的任務。③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相互包含,相互滲透的。④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辯證統一的,統一的基礎是實踐。
? (3)割裂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會導致兩種錯誤。①唯理論:只承認理性認識,否認感性認識的可靠性,在實際工作中表現為教條主義。②經驗論:只承認感性認識,否認理性認識,在實際工作中表現為經驗主義。
Q:畫為什么成為了一種政治觀念的宣傳手段?畫除了將抽象的政治觀念擬人化的處理,能轉化成直觀形象的圖畫易于人接受外,還有其它的原因嗎?
畫的視覺意象性,形象更易被接納。
圖式,較少動用思考,直接框定人的意象,而抽象畫在日常經驗之外。
小孩學畫畫,與現實鏈接,并折射出來。
宣傳畫,把符號以圖式關閉的方式植入認知當中,把人的思考關閉了。
Q:作者內心本源的表達與創作技法是否統一協調,通過圖像的直面理解是否可以讓觀者讀懂意思?(無論是宗教方面or文化傳承方面)。
什么是作者內心的本源?面對一個作品,主體是作者,是不是創作的動機?結構主義的閱讀方法,主要是研究符號和共性。
作者隱去,讀者出現,讀者在怎樣的深度中浮現自身,解構,去中心化,去標準化,呈現差異和個性化,但容易陷入虛無主義,沒有認知支點。
Q:從巴別會講起,實干家和幻想家有何不同?語言為什么既使人凝聚,亦使人分裂?
實干家,以目標為導向,強悍的執行力,現實主義者,無法任性。
幻想家:使用私人語言,注重個人的體驗,而目標會框定想象和幻想。
現實與幻想的邊界,是效率,實干家強調效率,幻想家也談效率,不同的是:實干家對自己的完美和瑕疵全盤接受,幻想家大談效率,但不以效率為準繩。
凝聚:溝通里面的共性
分裂:差異化的保持
語言的核心:溝通,共性與差異,語言是功能,關鍵是使用的人。
二、深夜的體驗
一直以為一個人只有足夠“強大”才能面對這個世界,只有足夠堅強才能贏得信任和彼此合作,于是習慣了人前總是很強大的樣子,也習慣了包裝自己的脆弱,如果想象自己沒有弱點,是不是就可在這個世界立足?一個人多么渺小,渺小到隨時會被這世界遺忘和拋棄,對于一個太敏感的孩子,在很小的年紀就知道懂事是多重要的事情。
后來,就算在最親最近的關系里,也習慣了這樣的模式,那些脆弱的地方一如既往的脆弱,直到為它穿上盔甲,以為盔甲足夠厚就可以讓自己生活得安然無恙,直到,那脆弱的地帶開始嘶吼。
你以為哭就是軟弱,你以為情緒就是無能,你以為慌張就是失敗…你有太多以為的標準,那標準嚴苛到無法親身經驗自己的生命,你習慣壓抑自己的情緒,直到這情緒足夠摧毀你,你習慣做一個隨和的人,直到忘了你需要什么,你習慣在放棄一些東西時,立刻抓住另外的,你習慣用可控的物品來補償,而不再試著和活生生的人建立關系,直到有一天,你不認識自己!
你漸漸明白,在最親近的關系里展示脆弱恰恰是誠實,因為在那脆弱里或許會長出力量和堅韌,但前提是你知道邊界,你展示脆弱不代表需要對方承擔,這過程何其困難!因為你將面臨被拋棄創傷,因為你恐懼對方是否接納這個不完美的小孩,可是你不坦誠,對方就感受不到么?你壓抑,你隱藏就代表沒有傷害嗎?或許,恰恰這樣的包裹讓你習慣了攻擊,你的力氣只用來攻擊,而完全不去體驗對方的感受,不過是你的恐懼也激發對方的恐懼,讓彼此遠離,而你只習慣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太久太久,久到其實你早也嗅不到陽光的味道。
其實,脆弱那不是全部的真相,那里同樣有柔軟,有力量,有關懷,有不離不棄,有牽掛,有詩意,有遠方,當然也有無力,有退縮…那里有真實卻沒有完美,而所謂特質從來都是獨一無二,專屬于你,當你不斷接近和理解自己的獨特,你也開始學會和尊重他人的獨特,每個人倘若可以不斷接近自己,難道還不夠完美嗎?絆倒自己恰恰只有自己。
當你深入體驗他人,不易背后的快樂,快樂背后的痛苦,酸甜苦辣構成的生命狀態,實實在在的體驗背后不是同情,是尊重!是敬畏!對方在用自己的方式經驗著自己的生命,而這時你和對方產生了共鳴,那種鏈接的感覺讓你忘了可憐對方或自憐,為那份共鳴踏實的做點事,也許是一個眼神的鼓勵,一句提醒,再或者一杯水,甚至是一聲怒吼,其實形式是什么已經不重要,待在那里,動或不動,如果你參與,作為當事人,才可能知道對方需要什么,那份關懷是你需要的還是對方需要的!愛,是行動,是身體力行,除此之外,愛真的無法停留在表淺之處!而自組織的學習來自大家的學習能力,好奇心,更來自踐行!
你突然沒那么怕了,破碎了又如何?破碎或整合同樣都是存在的狀態,奉獻上整個生命又怎樣,如果愛需要那么多保留,你保留的究竟是什么?你需要抱持什么?全然打開自己,讓空氣和陽光進來,一呼一吸間,那里是流動的,鮮活的!
如果可以,奉獻自己!毫無保留!如果可以,全然體驗,毫無保留!然后,在生命之河里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