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改變了2014年想讀啥就讀啥的策略,主要以教學、工作、閑書這三個方向去選擇。共閱讀41本,從中選出10本安利一下,各取所需。
教育類
這本書讓我知道了以前自己的教學都是垃圾。經驗出發的自以為是在理論面前脆弱得不堪一擊。我終于明白為什么學生會抱怨作業太難、老師課堂活動不知所云、考試成績不佳等等一系列問題,根本原因在于教學目標沒有清晰的劃分,以及沒有圍繞清晰的教學目標設計完整的課堂教學。
這個話題很大,但書里聚焦在了三個點:元認知、前概念、理解性學習。之后的一切都是圍繞這三個點展開的論述。但是這三點特別是前概念在教育中依然沒什么好辦法去大規模的收集,只能依靠教學專家的經驗提前準備。而元認知的課堂應用也是困難很大——很多老師應該都不會去研究元認知吧……
說實話這本書是年初看的,講啥我已經全都忘了,只記得從社會建構主義的理論出發涉及到了老師、教學、學生、評測等教學環節。也讓我在年初思考在線學習系統的時候猶豫了很久到底要不要對教學形式的確立也納入到學習系統中。最后的結論是不需要,因為好的教學未必只有一種形式,學習系統只要整合教學工具就可以,怎么用是老師的事情。
工作類
創新從來都不容易,更何況創業。作者描述自己的創業經歷真實感人,在褪盡技巧、理論、方法之后,剩下的就是個人的精神力量。正如書中所說,爬到頂端的創業者只有一個共同特質:堅持。
方法方法方法。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從下半年開始工作就是一坨X全是因為犯了書中所寫的種種錯誤,簡直能被別人吹一年。其實這本書說的是創業,在非創業的工作中一樣可以用到,其核心思想就是在外部環境不確定的情況下,如何科學地設計實驗(或產品)。感謝公司內部培訓講師的推薦,好書。
本書的視角是從商業領域的經典理論切入教育問題,非常新穎——但對于該理論來說,只是又一次在不同的行業得到了驗證而已。這就是理論的價值:從事實中提取假設,從假設中驗證現實,再利用得到驗證的假設(被稱為理論)應用到不同的領域。
閑書類
一個全美最著名(之一)的心理醫生講述什么愛的書,很真誠。作為今年年初讀的第一本書,感覺雞湯效果大概持續了1個月左右。
寫劇本必備的一本書,理論框架非常清晰。同時因為作者自己是寫劇本的,所以寫出來的書也很引人入勝。讀了之后就會發現年會啊活動上的舞臺劇劇本都那么傻,別問我怎么知道的……當然如果要照著書中的理論寫東西的話困難還是不小的,主要是缺各種生活經驗,別問我怎么知道……
對佛教的興趣與懷疑促使我看了這本書。整本書是一對父子的對話。父親是法國著名的哲學家、期刊主編,兒子師從諾貝爾獎獲得者攻讀生物博士學位,在拿到學位之后去了西藏學習佛教。在二十多年后,父子二人在尼泊爾的小村莊里進行了一番長談,后來由父親記錄成書。父親從哲學的角度理性地看待佛教,兒子從佛教的角度理性地進行回應,看著這些文字就好像是一段發人深省的經歷。譯者是藏傳佛教的信徒同時也是劇作家的賴聲川……良心安利。
網絡小說。講述被俱樂部玩兒陰的逐出之后,曾經的電競之神霸氣歸來勇奪冠軍的故事。劇情很俗,角色很典型,但就是讓人看了不想放手。這部小說很好的體現了《故事》中的理論:如何安排一個又一個障礙,讓主人公一次又一次的跨越,最后來到一個輝煌而又令人所有人想象不出的最好結局。全書超長(網絡小說你懂的),入坑需謹慎。
2016的讀書會在三個方面改進:1)實踐與討論:工作以及生活中都需要具體的實踐和討論,否則等于沒看。2)產品與教學:如何從一個切入點入手逐漸構建龐大的教學體系,是書、工作需要結合的點。3)精神:在2015已經很明顯了,要大補啊。
元旦將至,祝各位新年快樂,別忘了繼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