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青春里從來沒有張信哲

圖片發自簡書App

張信哲,知道這個名字將近有二十年了,可自始至終,我都不曾是他的歌迷。

也許我生來就不太熱愛音樂吧,從學生時代起,當身邊人為著喜歡的歌手癡迷時,我不過是終日抱著部小說狂啃,獨自沉浸于文字堆積的故事里或悲或喜。音樂可以聽到淚流嗎?音樂也能講述故事嗎?抱歉,在曾經的無數個懵懂日夜里,我彷徨得找不到答案,也未曾相信。

不過即便落伍如我,也還是知道張信哲這個人的,在那個幾乎無人不識的年代。記得中學時的同桌迷他迷得瘋狂,磁帶、報刊、雜志、海報、明信片,總之所有與他相關的東西都通通要納入囊中。相信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都能了解,哪怕只是一本名叫《當代歌壇》的雜志,都不是一個只有少得可憐零用錢的學生黨能夠輕易負擔的。所以我格外不理解那種簡直趨向于走火入魔的行為,每日里省吃儉用,甚至午餐都不吃寧可挨餓,只為了能獲得屬于那個人的一切可以用金錢來換取的東西,真的值得嗎?

在我平平無奇的生命中,也斷斷續續的單曲循環過不少歌,也偶然喜歡過不少歌手,但都是淺嘗輒止的,絕對達不到粉絲那種狂熱的程度。其實,我真的是一個薄情的人。而像張信哲這種類型的歌手,從來都不是我的菜。我是耿直粗獷的北方女子,欣賞不來那種細膩得不甚陽剛的聲線。沒錯,就算在同桌天長日久的潛移默化下,我也不曾對那個人產生過喜愛。

但是不常聽音樂的我,在大概二十年以前也終究喜歡上他的一首歌《且行且珍惜》,因為學校每到課間操或午休時間,廣播站里就會反復播放這一首,想不聽都不行。聽得久了反倒入了心,而對于唱這首歌的那個人,則依然無感。

當然二十年的時光,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無需刻意還是陸續會看到一些有關他的消息,卻總是與八卦緋聞絕緣。我不知道身處娛樂圈最中央,生活時刻被大眾消費的他究竟是怎樣做到的,于是在不知不覺間,終于對那個人生出一絲敬重與好感。

聽覺主動被喚醒,是多年后的那首哀婉凄美的《白月光》。一別經年,他的音色一如既往的清澈,即使我仍不喜歡內里的纖細,也不得不摸著良心承認,的確是被上蒼眷顧過的好聲音。

再相逢是在15年底湖南衛視的跨年晚會上,他一連串燒了四首經典老歌,曲曲動人。也不知為了什么,屏幕外的我竟一時入了迷,這些歌雖不常聽卻異常熟悉,那個人雖不關注卻并不陌生。生平第一次,我將他的歌與他的人交疊在一起,并且從內心深處生長出一種叫做感動的情緒。但是我沒哭,瞬間的感動不足以淚流,我一向都是個冷靜的聽者。

憑著陡然被加大的好感,我開始上網搜索那個人的一切訊息,也開始關注他的微博。但我仍然不是他的哲迷,我不癡迷。

這世間既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也不會有無緣無故的愛,對一個人的好感也是。翻看他微博下的留言,多的是支持了十幾、二十幾年的老歌迷。在當今這樣一個人心不古、世風日下的浮躁年代,豈非是一件絕難的事情。這不是一個適合長情的時代,快餐愛情似過江之鯽,閃婚閃離如家常便飯。人們隨便得連枕邊人都想換則換、說不愛就不愛,又豈會數十年如一日的去喜愛一個虛無縹緲的偶像,真的不是在開玩笑嗎?

在百花漸欲迷人眼的娛樂圈大染缸內,從來都不缺乏受人膜拜的偶像。每個所謂的星都被包裝出一身璀璨光芒,你若愿意當真,隨時都可以換個人來愛。每一天都有人正當紅,每一天都有新歌在大街小巷唱響。但是又真正能有幾人可以帶著最初的歌迷縱橫二三十年依然毅力不倒呢?

有人說看一個明星紅不紅,看他的粉絲數量就可以知道。然而當紅與常青,差的可并不僅僅是輩分那么簡單。我倒是覺得,看一個明星口碑如何,要看他粉絲中的年代感。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作為一個歌手,能夠緊緊抓住自己的簇擁者二三十年,我相信除了唱功了得以外,還要算上他的人格魅力。作為一個歌手,能夠讓歌迷們從他年輕追隨到年老不離不棄,我相信他所仰仗的是音樂,卻又不僅僅是音樂。幾乎每一個粉絲在喜愛他聲音的同時,還認可他的人品心性、他的學識談吐、他的修養見地以及他的謙遜低調等等這些優質的附加條件。而這些近三十年積累下來的人格魅力,我愿意相信是他抖落星光后最真實的模樣。因為如若不是,用三十年的光陰扮演出來的優質偶像,那演技也未免太好了,可他卻并不是個演員。

知道他要參加《我是歌手》的消息時,我已經準時收看了好幾期了,所以不存在為他而看的專注,只是在知道他會來以后,更平添了一絲期盼。賽前生病的消息廣為流傳時,我也一同郁悶過,但與他親生粉絲的疼惜相比,我唏噓的只是無端少了一個看點而已。

好在那個人終究沒讓人們的期盼落空,哪怕病得凄涼,他還是來了。但是冷漠如我,確定得知他將帶病參賽以后,依然可以波瀾不驚淡然處之。

千呼萬喚始出來,他最后一個壓軸登場。當看到他眼泛淚光的雙眸,不斷吞咽的喉嚨,緊緊握起的拳頭時;當他用有別于以往的音色,沙啞著唱響那曲耳熟能詳的《信仰》時,久違的淚水終于順著我的眼角滑落。或許大多數人哭是被他的情懷所感染,可我不是,我的青春里也不曾擁有過他的情懷。那一刻令我動容的,只是那個人而已。

然后我知道自己愛上了他的聲音,不管是患病中的沙啞還是痊愈后的清亮,我都愿意聆聽。將他所有的代表作都載了下來,一首接著一首的聽,這個曾經沒有任何好感的聲音在相隔了二十年之后,竟重新詮釋了我心中關于天籟的定義。

聽慣了濃情肆意、撕心裂肺得歇斯底里的歌曲,如今到我這個年紀再聽張信哲,突然發現他雖然被稱作“情歌王子”,其實他唱的從來都不是自己。他的歌聲,是含蓄而矜持的,是情深而內斂的,是婉約而優雅的,正如他的人。如果說大多數人唱歌是將自己代入歌中做主角而隨著曲調浮浮沉沉,那么他的歌,則始終徘徊在故事外冷靜卻悲憫的靜靜講述。他不是故事中的人,而是那個講故事的人。這也就能解釋為什么類型單一的歌手聽多了會覺得膩,可張信哲的歌不會,哪怕他的每首歌都是情歌也能聽出新的感動,因為每一首都不是他自己。

看到有人嘲笑他沒什么感情經歷不配唱情歌,我就覺得很好笑。吳承恩一定要見過孫悟空才能寫出《西游記》嗎?都是講故事而已,你能說吳承恩的故事不精彩?

在網上看到很多評論他音色的詞語和句子,我承認都很唯美,卻總覺得與我心中的理解相去甚遠。也許人世間真正的美好,是很難用言語來描述的。這樣想的時候,心頭于電光火石間流淌過一句古詩“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那種空靈清幽的境界,或許能稍微貼近最佳答案。

當然我沒有資格評價任何歌手,因為我不懂音樂,更不常聽。但是我懂得每句唱腔透過歌詞所傳遞過來的感情,我也只是就自己的感受來表達。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他的歌亦然,一千萬個哲迷就有一千萬個張信哲。而張信哲于我而言,從來都不是情懷的表達,雖然最近因為參賽的緣故,情懷這個本應是世間難得的心境被強加于他身上成為了討伐的對象,但是對我來說,從來都不是。那個人,他的歌聲如春風化雨,滋潤干涸的心田,他不是情懷,是救贖。

在我的青春時光里,從來就沒有張信哲的情懷。但那又怎樣呢?只要心中還有愛,只要那個人一直都在,就永不算晚。

啰啰嗦嗦的寫到這里,本應該結束了。突然想到他在《我是歌手》第九期競演結束后,當得知自己是冠軍時,歡喜雀躍得像個孩子。我看到那個仿佛煙火絢爛于暗夜般,至真至純的笑容,忽覺冰湖破春、又似百花齊放,就連整個世界都變得溫柔起來。

我依然不是他的粉絲,因為到目前為止沒為他花費過一分錢。當然最重要的是我不會轉發有關他新聞的微博,不會去他微博下面留言表白,也不會在網絡上與詆毀他的人撕逼,更不會為了看他隨之轉戰南北的跟拍、或者尖叫著蜂擁而上、亦或崩潰大哭,做合格粉絲該做的事。但是我會給那個男人,最深最深的敬意。

我想我還欠張信哲一張演唱會門票,在他老得唱不動之前。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聽雨,是一種感情的宣泄,看雨,是一種心靈上的解壓。有人說,不懂雨的人,是沒有味道的人,那么不喜歡下雨的人就是不解風...
    浮云層閱讀 277評論 0 1
  • 〇、引言 “哲學+問題”,這個模型讀起來會產生歧義,所以,在正式開始之前,我要說清楚這個模型的命名方法。其中: “...
    德藝投資人生閱讀 843評論 1 4
  • 國慶假期歸來,你胖了幾斤呢?兮果果得意的說到,雖然自己沒有瘦下來,但是也沒胖啊,更重要的是,發現同學瘦了好幾斤。她...
    可口納兮果果閱讀 1,780評論 0 1
  • 八一早上。下公車要轉下一班,剛下車,一個頭發灰白、精神矍鑠的老人遞過一張單頁,我不明所以。但老人眼神...
    悠游碎筆閱讀 234評論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