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追求,不如配得上

想要得到某樣東西的最好方法,就是讓自己配得上它。

聽到這句話的第一個感覺就是心里一陣溫暖,因為它給我指明了另外一條路,也讓我知道人生可以換個方向來行動。

聽到這句話有好幾個來源:一是笑來老師推薦過這句話;羅胖三番兩次發(fā)布過;而我自己也在這本書讀過。這么多牛人提過,不得不從多個角度來分析一下,讓自己深入思考。當然前面的推廣也許僅僅為了賣《窮查理寶典》,但那不重要,重要的是對自己有啟發(fā)。

讓我們回來一下,我們該如何去追求想要的東西呢?

第一個是主動去追求它們,你可以去找業(yè)務,去開發(fā)新的客戶,同時和他們保持聯(lián)系,這個期間你會經歷失敗和痛苦,最終的最終你會獲得它們。但也經歷了太多艱辛和迷茫。

還有一種方法就是讓自己配的上你想要的東西,這個時候你就需要去問這些問題:這個東西需要必要的條件?如何快速獲得呢?選定方向之后,如何比過去積累更多呢?有沒有更多的方法呢?

這樣的一個巨大的好處就是你不用費時費力,就可以吸引來高價值的東西,有一種一拍即合的感覺。這跟“家有梧桐招鳳凰”的情況基本上是一個意思。

在這個過程中你可以從中看出什么呢?你認為那種效率高呢?后者效率高是顯而易見的,也是我覺得選擇的,有什么效率高更能讓人酸爽的呢!

更重要的是兩種思維方式的截然不同:

主動去追求是一個外在模式,別人的心情、評價都會深刻影響到自己的心情,自己的效率,逐漸成為一個表現(xiàn)型人格。自己做業(yè)務都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一個客戶的拒絕都讓我心里比較糾結,別人的態(tài)度決定了自己的生活,那多么不自由。

讓你想要的東西配得上自己,這就是內在模式。比如寫作這件事,為了寫好,我每天都會強迫自己去做到日更,每天都會強迫自己去記錄,直到成為了個人習慣。中間對于家人和別的人指指點點和打擊,甚至反對,我也不會在意。

對于絕大多數(shù)人來說,與其去追趨勢、追風口,不如去選擇修煉自己。

這句話的重點,不是修煉自己,而是前半句:拒絕看似是機會的那些雜七雜八的誘惑。

換個角度來看看這句話,讓我請一個人物上場——亞當斯密。他寫了兩本書《國富論》講的是每個人都為自己的私利來工作,但是經過市場這只無形的手的組織,最后就能增進整個社會的福祉。另一本是《道德情操論》講的是不要只為了追求自私自利,也要講道德、講情操。這難道不是自相矛盾,左右搖擺嗎?

但最后我理解了:原來亞當·斯密的邏輯是一致的,并沒有表面上看起來的那種矛盾。為啥呢?

亞當·斯密的出發(fā)點,仍然是每一個人能夠利益最大化。只不過,兩本書功能不一樣:《國富論》說的是在大規(guī)模的陌生人協(xié)作的情況下的原則,而《道德情操論》說的是熟人之間打交道的原則。

既然每個人都是自私的,但是在熟人之間,我們怎么才能做到利益最大化呢?

最靠譜的方法,就是講道德。亞當·斯密說了一句很重要的話——

“人天生就不但希望被愛,而且希望自己是個值得愛的人。

對外逐利,不如對內建設。

這個原理,起作用的方式,和亞當·斯密講得道德情操是一樣的。當你對外追求時,世界太復雜,市場太紛亂,信息也太不完備,你可能根本把握不住。但是對內建設,提升你值得被愛的價值,提升你和追逐的東西的匹配度,才是最好的方法。

什么是匹配度?不僅僅是門當戶對的意思,更重要的是,你只有提升自己內心的價值,才有可能理解對方的價值。就像你必須在內心對線條、結構、色彩有足夠的理解力,看到好的美術作品,你的內在才能和它匹配起來,你才能欣賞得了這樣的藝術。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