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
以70年代黃土高原作為故事大背景,高加林的兩進城為主線,穿插著和黃亞萍,巧珍的愛情。讀后內心總是憋著一股氣。怨巧珍癡情?怨加林負情?不知道,假如自己是加林的話,自己會如何選擇呢?自己也不清楚?特別是看到巧珍答應馬栓,恰好聽著《逝去的歌》。正如歌詞
若你能聽見 歲月的撥弦
依然能感覺 你從未消失過
一直在我身邊
像 一陣春風吹過我的側臉
像 一場細雨落在我的鞋尖
不被察覺 每天
無聲無息你的出現
像 秋日大街那紛飛的落葉
像 漫漫長夜某盞燈又熄滅
沒形狀的思念
逝去的人不曾走遠
小說的背景離我們似乎很遠,可是本質其實都一樣的。只是現在的局限可能和過去有很大的區別,作為一個沉思者,面對命運的安排,該如何選擇呢?高加林或許就是作者的一個化身,當自己的工作被頂替了,心里是充滿了憤怒,與無力。作為一個二十來歲的青年來說,似乎只有把 自己的所有的怨氣都發泄在農活中,不甘而沒有辦法,面對周圍人的嘲笑,“不能文不能武”。掙扎,迷茫,絕望。而這時,一直暗戀他的巧珍出現,給他帶來很多的安慰。隨之高加林的叔父的轉干,高加林調入市里工作,自己任然愛著巧珍,但是和亞萍交往的趕腳,有讓自己對來自農村的巧珍有一些厭倦,后和亞萍戀愛。。。。。最后,由于自己走后門調到市里工作的事,被人揭發,而又一次丟掉公家的工作,重新做農民。而巧珍已經嫁人。。。。。
正如小說開頭所說的那樣“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本來一直就納悶,為什么不強調“選擇”?一部《人生》看下來,似乎高加林沒有任何的選擇,唯一的選擇就是,他主動放棄了愛他的以及他愛的巧珍。。。。。后來,可能作者是想表達,如果你生活在社會的底層,你根本沒有選擇的機會,你僅僅只能順從生活,而不是生活去順從你的想法。這或許是馬云,18歲讀到這本書的時候,最大的感觸吧?假如高加林考上大學,估計就不會有小說中的經歷。對的,那個時候是考上大學?現在是考上什么或者說你具備什么資本,你才有選擇生活的機會呢?雖然社會已經有很大的變化,但是本質上,我個人趕腳一樣。自己早晚會遇見一群“愚昧的人”,一個“與自己格格不入,而又特別想逃出的地方”,一個“巧珍”,一個“亞萍”。ps,路遙的作品還是對農民很尊重的,我也是。書中的一個老農民感覺就很可愛,德順叔有點類似世外高人的趕腳:
根是要扎在土里的,不能像豆芽一樣無根飄。每個人都應該有理想,但不能脫離生活的現實。
高加林的心態其實正好比較符合我們現在這個年齡段的人,總是想要一些“理想”,而不知道一些東西很厚重,現在的自己是沒有能力得到的,即使得到也是曇花一現,重新回歸到自己本來的面目。自己盡力的提升自己,讓自己以后的工作環境,以后的鄰居,以后的朋友,盡量在一個頻道。雖然沒有選擇權,但是,主要爭取一些主動性吧。
寫了這些操蛋的話,我還是想說一句話,真同情巧珍。。。。。。唉,可能現在的像巧珍的愛情真的很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