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老師,為什么教不好自己的孩子?

剛看到自媒體大咖羔太太分享了她選擇投身家庭教育的原因:

認識的一位家庭教育領域的老師,她給我講述了自己的經歷。

在進入家庭教育領域之前,她是一位學校老師,培養了很多清華生、北大生,然而,她自己的孩子卻是一個學渣。

后來她就深思,為什么會這樣子呢?

她開始意識到,其實,她真正花在家里的時間很少,陪伴孩子的時間很少。

所以,她選擇了辭職回家,充實自己的家庭教育。

還好,后來她的孩子就完完全全地改變了,有了學習的動力,在各個方面都變得很棒。

于是這位老師開始關注家庭教育,學習家庭教育,最終選擇投身家庭教育。

看完羔太太的分享,我想起多年前從一位教育界前輩那里的經歷,頗為相似之處。

前輩自己身為知名教育專家,幫助不少孩子解決了學習問題,也培養了許多杰出的人,但是對自己的孩子卻束手無策,孩子心理有問題,也只能請他人咨詢。

前輩后來反思,原因也出在家庭教育上,特別是心理教育的缺失。孩子成為了外在成功,內心卻不幸福的“成功”學霸。

管中規豹,重視家庭教育,刻不容緩。

阿德勒有一句名言:“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愿所有的幸與不幸,都因你我今天的覺醒,而治愈。


PS:

在家庭教育問題上,有人主張親力親為,有人選擇易子而教,縱觀古今中外,對此莫衷一是。但有一點共識:愛的體驗是關鍵。

體驗的關鍵,是溝通的順暢,溝通的關鍵,是心的打開。

比如,“易子而教”語出〔孟子·離婁上〕;孟子曰:“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間不責善,責善則離,離則不祥莫大焉。”

親子之間,溝通渠道一堵塞,愛就很難自然流淌,再好的教育內容,也就無法傳達入對方的心。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